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棉海万里云帆挂 创新八载踏浪歌

企业报道  2014-01-20 06:27:06 阅读:
核心提示:棉花作为与国民生计密切相关的重要物资之一,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的进程,棉花流通体制也开始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并由此催生了全国棉花交易市场。

  开创先河

  棉花作为与国民生计密切相关的重要物资之一,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的进程,棉花流通体制也开始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并由此催生了全国棉花交易市场。

  1997年9月,国务院决定把全国棉花交易会转变成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提出要将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办成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很灵通、制度很完备的市场,为棉花供需双方提供常年服务。1998年11月,国务院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培育棉花交易市场,促进棉花有序流通”的改革思路,要求加快建立以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为中心、棉花集中产销区为依托、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全国棉花交易网络,充分发挥其价格形成和信息传递功能,并要求完善交易规则,严格市场准入制度。1999年10月,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在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中应运而生。

  构建市场经济下全新的棉花流通新机制,既没有现成的经验,也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领导集体经过认真分析和大量的调查研究,确立了以“组织交易、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和传递信息,为棉花交易双方提供交易结算、实物交收、质量检验、储运、信息、咨询和培训等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市场运行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从完善和强化棉花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入手,不断探索棉花流通体制的新路子。

  在国家储备棉方面,全国棉花交易市场通过市场竞卖,在国家储备物资由计划分配向市场调节转变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开创了中国储备物资由计划分配转向市场调节的先河,使之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载体。从1999年10月至2003年10月,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积极组织实施国家政策性棉花网上竞卖交易,连续4年交易包括储备棉、出疆棉、1998年度以前老商品棉等在内的国家政策棉350多万吨,成交金额超过400亿元。国家储备棉通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投放,及时弥补了国内棉花供求缺口,稳定了国内棉花价格,积极支持了国内纺织工业的发展,有效发挥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杠杆作用。

  主动入海

  从1999年到2001年,全国棉花市场主要承担国家大量的政策性棉花交易,可以说是处在国家政策的“襁褓”之中。然而,从2001年11月以后,随着政策性棉花交易数量的逐步减少,如何规范商品棉交易、吸引更多的涉棉企业参与交易成为摆在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决策者们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

  面对新形势,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决策者们与时俱进地提出主动入海、二次创业,交易市场推出的商品棉竞买竞卖交易,标志着交易市场从单纯组织实施政策性物资交易向商品棉交易的重大转变,也是交易市场二次创业的开始。2002年5月正式推出的商品棉竞买竞卖交易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交易原则,受到广大棉花经营企业和纺织用棉企业的欢迎,为商品棉的规范交易探索出一条新路。

  2002年下半年,在总结政策性棉花竞卖交易和商品棉竞买竞卖交易经验的基础上,借鉴美国Seam公司、欧洲Dealcotton公司通过互联网开展棉花电子交易的成功做法,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开始了商品棉电子撮合交易的设计和论证工作,并投资200万元添置设备和开发软件,用几个月的时间即完成了全部准备工作。2002年12月12日,对于全国棉花交易市场首创商品棉电子撮合交易正式推出。这种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新型、现代化棉花交易方式推出后即显示出它非凡的生命力,呈现出稳健的发展态势。

  截至2005年4月底,商品棉电子撮合交易累计成交320多万吨,完成交割20多万吨,办理入库棉花60多万吨,涉及近60家指定交割仓库;每日成交量由初期的数百吨增加至现在的1万吨左右,最高的一天达到30030吨。参与商品棉规范交易的交易商由最初的30多家增至400多家,其中三分之一为纺织用棉企业,另有数千家涉棉企业通过互联网关注交易实时行情。

  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电子撮合交易价格已成为全国棉花价格行情的标杆。电子撮合交易以其交易规范、交割方便、质量和履约有保证、资金安全、能够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涉棉企业的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英国考特鲁克棉花网站每日刊载交易市场电子撮合交易成交数量和价格,国际涉棉机构和国际棉商也都对电子撮合交易的成功开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可以说,这种新的交易方式基本站住了脚,已经形成了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在国内、国际棉花界新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凭借电子撮合交易的成功推出,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也完成了自身的一次重要转型,实现了工作重心由政策性棉花交易到商品棉规范交易的转移,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踏浪高歌

  面对加入WTO后国际棉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的新形势,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决策者们直面挑战,将眼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国际棉花市场。

  我国棉花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进口量为世界第一,在国际棉花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国际棉花价格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力。据业内专家分析,进口棉已成为我国纺织企业用棉的重要来源,2005年我国棉花进口量将在200万吨左右,2006年将达到300万吨,今后几年进口量还将不断增长。基于这种形势,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经过周密的研究和论证,拟于今年年底前推出保税进口棉电子撮合交易。

  保税进口棉是指在我国各口岸保税区内尚未通关和缴纳关税、增值税的进口棉花。把国产棉电子撮合交易的成功模式运用到进口棉贸易中,由交易市场统一负责有关进口棉的到港卸货、报关、入库、保管、商检及出库通关等手续,能够解决卖方尤其是国际棉商担心的履约保障和资金安全问题,有效锁定棉花销售成本,同时也可以解决买方担心的质量保证和按期到货等问题。这一交易方式将有利于国际棉商进入我国市场,同时也有利于国内纺织企业降低成本、低风险购买符合要求的进口棉花。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总经理王怀贵介绍说,为了配合保税进口棉交易,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目前已在上海、青岛、天津保税区选择了若干仓库作为保税进口棉指定交割仓库,并且还将在进口棉比较集中的宁波、张家港保税区设立指定交割仓库。

  董事长史建伟介绍说,随着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中国入世协议承诺,2005年后,外国棉商可以进入中国市场从事棉花流通服务,这对现在的国内棉花行业将形成相当大的冲击。新一轮竞争不可避免,由此引发中国棉花经营企业和中国棉花流通企业的新一轮整合也在所难免。未来几年,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将在保税进口棉交易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国际性棉花中远期现货电子交易平台,力争在反映国际棉花供求、形成国际棉花价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积极推进棉花国际贸易一体化、网络化。力争用5年时间,将交易市场建成中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棉花交易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

  8年耕耘,春华秋实。8年的历程留下了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决策者们创新的足迹;面对新的挑战,他们又满怀信心地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一路踏浪高歌,将谱写出新的更加辉煌的时代乐章!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