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结构加快转换、经济加快转轨、社会加速转型的特殊时期,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对于整合社会力量、协调各方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久前,记者就如何建设和谐开发区采访了海宁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海宁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管委会(以下简称农发区)主任顾建国。他认为,构建和谐开发区关键要把握以下几方面。
把加快发展作为构建和谐开发区的根本前提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顾建国认为,和谐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相对宽裕的社会,就农发区来说,在当前面临宏观政策趋紧、要素供给紧张、发展中矛盾问题增多的情况下,尤其要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尽力突破影响发展的瓶颈制约,不断夯实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发展的重点首先是做好招商引资这篇文章。一要推进从“粗放招商”向“集约招商”的转变。严格落实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指标的规定,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关联效应强、发展前景好的项目;二要推进从“政策招商”向“环境招商”转变。从主要靠比地价、比优惠政策的招商行为向主要靠比服务、比配套、比环境的高层次竞争转变,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竞争力、承载力和对外商的吸引力;三要推进从以政府招商为主向以政府主导的“以商引商”、“以外引外”方向转变。鼓励企业走向招商前台,让项目业主成为招商主体,使招商模式逐步市场化、专业化。
把保护环境作为构建和谐开发区的基础条件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的家园。”顾建国认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就是保障群众健康、维护群众利益,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实实在在的工作。
顾建国说,农发区要以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 “生态立区”理念,倾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开发区。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和引导舆论,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宣教工作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使社会各个层面牢固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意识;二是严把企业入区关。在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企业入区,坚决杜绝新污染的同时,针对区内化工企业较多的实际,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进升级,大力治理旧的污染;三是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四是加强环境监测治理工作。已先后投入1000万元,开展了沿道、沿河绿化工作,建设了日处理能力达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
把维护稳定作为构建和谐开发区的重要保证
近两年来,农发区以深化“平安农发区“创建活动为抓手,强化社会综治工作,专门成立了派出所,组建了巡防中队,开展全天候巡防工作,构建了防控一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同时也重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消防工作,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每年均与各企业签订《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并试行 “安全生产责任风险制度”。职能部门开展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常规和专项检查,认真抓好安全隐患的整改,严防重大恶性事故的产生。
顾建国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还必须注重利益协调工作,在政策制定、工作推进时,要加强统筹研究和政策平衡工作,以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依法、及时、妥善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加大预警排查和矛盾纠纷调处力度,建立健全“减压机制”、“缓冲机制”,切实维护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真正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