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行业新闻>> 正文

啤酒涨价引发新一轮品牌整合

企业报道  2014-01-17 14:22:18 阅读:

  目前,啤酒上游原料及相关成本均处于上涨态势,与去年同期相比,啤酒原料中大米涨幅50%、麦芽涨幅15%—20%、煤涨幅30%、包装物涨幅20%,运输物流成本也大幅提高,受其影响,估计每吨啤酒的生产成本上涨20%左右。如果年产量在200万吨以上,则成本就会增加1.2亿元,这对于利润本来就微薄的啤酒企业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啤酒涨价只是时间问题

  2002年以来,由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出现恶劣干旱气候,全球大麦市场供应吃紧,国内啤酒生产企业一直面临涨价的压力。不过,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涨价问题一直是啤酒厂家不敢提及的隐痛。虽然原料涨声频频,啤酒市场价格仍然是降声一片。但今年与往年不同,原料、副料、能源、运输四个环节提价太多,啤酒的涨价压力远甚于往年。不过,由于现在啤酒竞争已经处于白热化,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谁也不敢轻易率先涨价。啤酒价格在短期内可能不会上涨,但涨价是未来的一个趋势。目前各个啤酒厂家都在抢市场,如果谁首先提价,马上就有其他的品牌挤进来。

  啤酒厂家目前不太可能全线提价,但在以下几种情况的提价不可避免。一是低档产品涨价,与高档产品的高利润不同,低档产品本来就利薄,在供应紧张的旺季价格会有所上浮;二是啤酒企业在自己的绝对垄断市场进行提价,如燕京在北京有90%的市场占有率,提价可能获得成功。目前,国家比较重视农民的收入问题,粮食的价格还会升温,啤酒的原料价格不会很快降下来,而且可能一路攀升。啤酒企业到底能撑多久,涨价只是时间问题。

  在国内四大啤酒集团中,哈啤首开涨价先河,在哈尔滨价格已经上调,并在考虑再次加价。哈啤此举无疑将成为啤酒涨价的导火索。尽管其他啤酒厂家没有公开表示,但涨价已是谁也不能回避的话题。

  中小啤酒厂家受冲击最大

  对于年产量在10万吨左右的中型啤酒厂家来说,原料涨价不啻于一枚重磅炸弹,甚至是一场灾难。大的啤酒集团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中小企业相对而言处于弱势。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主要市场还是在当地,靠的是价格取胜,如果提价,其优势将丧失。

  某中小啤酒厂家称:该厂每年从澳大利亚进口啤麦为1万吨左右,去年10月份以前,啤麦价格在2600元人民币/吨,但是现在价格高涨,已上涨至3300元人民币/吨,销售旺季到来之后,价格还会进一步攀升。前期价格上涨已经在无形之中增加了30%的成本开销。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目前国内啤酒企业应对这一危机的做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将自己一年所需的麦芽数量都提前订购,承担较高的成本;二就是以次充好,用低品质的饲料大麦或者国产大麦,甚至糖浆替代进口麦芽,以降低成本,静待新一轮大麦供应。前一条路对中小企业不太现实,后一条路只会使企业“慢性中毒”而死。

  品牌整合的契机

  这次原料及能源、运输等成本的上涨,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将使啤酒行业的整合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对于大的啤酒企业来说,有一定能力来消化成本的上涨。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却处于涨与不涨的十字路口,涨是找死,不涨是等死,4—5月应该是这些企业的警戒线。竞争激烈的啤酒市场极有可能面临新一轮洗牌,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处于优势的大企业有可能加大市场份额,小企业的生存将再次受到严峻的挑战,并不得不走上被收购之路。

  对于具备一定实力的几大啤酒企业,新一轮洗牌将是他们完成购并实现规模的大好机会。3月9日,华润啤酒有限公司和浙江钱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杭州宣布,双方将合资经营“浙江钱啤”。3月25日,被称为“中国啤酒史上最大并购”的燕京与惠泉的并购终于完成。

  国内啤酒企业还在涨与不涨尴尬中犹豫不决的时候,洋啤酒已经开始发力。作为世界啤酒第二和第四位的SAB集团和英特布鲁相继宣布,其旗下的高档品牌将在今年大举进攻中国市场。但国内啤酒行业经过多年的混战,初步形成了几大啤酒企业。在外资啤酒收购本土企业的过程中,国内啤酒企业也有了谈判的砝码,这使得外资收购的成本大大提高。

  与AB、SAB等国外巨头相比,国内企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销售量最大的青岛啤酒2002年的全国市场占有率仅为12.8%。而百威啤酒具备雄霸美国半壁江山的强势。虽然初步形成了三大企业格局,但事实上三大啤酒企业年产量总和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不足25%,啤酒行业仍是一个零散型产业,整合的空间还相当大。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