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就是要通过积极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既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又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城乡之间全方位自主自由交流与平等互利合作、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良性互动,使城乡购买力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动态平衡,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我国正处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加速迈进的历史拐点上
城乡关系是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和正确处理的一个基本关系。搞清楚城乡关系的历史方位,是正确处理城乡关系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发展体制逐渐松动,一系列消除城乡壁垒的措施陆续成为现实,城乡关系明显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正处在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迈进的历史拐点上。
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首先,这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的客观现实。1990年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基础设施的投入奠定了城镇化的基础,工业化在消费和出口的拉动下逐步升级,经济增长开始由工业化单引擎拉动发展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双引擎拉动。这必将加速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非农就业。其次,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必然要求把农村和城镇的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同等重要的任务来推进。第三,这是伴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长足发展的重要趋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完成工业化任务,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自然也是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的新机遇。第四,这是我国深刻变化了的体制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体制环境。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作为重要任务,必将为进一步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顺势而谋,因势而动,珍惜机遇,抓好机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努力开创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新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良性互动,要努力寻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着力点,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建立城乡之间各种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与环境。
建立城乡人力资源良性互动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和作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市保护主义”政策和对农民工的各种就业限制,以职业资格和技能水平作为统一的就业标准;通过信息服务、职业培训等形式,推动劳动力就业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构建和完善城乡有效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
建立城乡市场良性互动新机制。加快构建高效、畅通、可调控的城乡一体化市场流通体系,加快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建设,着力开拓和培育农村市场,使流通产业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末端行业,尽快上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先导行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经济主体增加投入,着力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运输、电力、电信、商业网点设施等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城乡市场供需联系的硬件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打破城乡流通体制条块分割的状况,培育和建立统一的城乡公平竞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建立规范的流通秩序,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
建立城乡资金良性互动新机制。目前,农村金融资源严重不足,金融体制也不尽合理。应加大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改革力度,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还要通过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促进城市资金流向农村,以支持农村经济建设。适当扩大农村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城乡资金的良性互动。
建立城乡信息良性互动新机制。信息鸿沟是造成城乡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信息资源丰富,而且信息消费环境大大优于农村。应加快建立城乡互动的信息网络,加强城乡之间项目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市场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改善城乡之间信息交流与互动的基础条件。加快发展和充分利用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准确、及时地向农村发布相关的就业、科技、教育、医疗等信息。
建立城乡产业结构调整良性互动新机制。应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促进城乡之间的合理分工。一方面,积极促进城市工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产品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工业产品供给,努力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另一方面,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乡镇企业加大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着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以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乡镇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
建立城乡文化良性互动新机制。相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农村文化建设比较薄弱。应加快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农村科技教育文化等公共投入。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充分调动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良性互动的政策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良性互动是一项庞大的经济社会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关政策。
在财政政策上确保财政支农力度增长,特别是应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为实现城乡良性互动构筑物质平台。各级政府部门应把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到实处。改善农村水、电、路、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应成为财政投入的重点。
在金融政策上积极鼓励发展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为实现城乡良性互动提供金融支撑。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必然要求农村的发展初步具备足以与城市进行互动的能力。这就需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县域内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的繁荣。而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改善融资环境。对农村民间金融,尤其要从具体的政策操作上体现出“宜疏不宜堵”。为此,一方面,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应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另一方面,应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性的中小银行、区域性的金融公司,为乡镇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产业政策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要在转移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同时缓解日趋严重的城镇就业压力,关键在于就业岗位的创造。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资本相对稀缺,因此,在产业类型上,应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企业规模上,应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应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应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同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业。
在体制改革上坚持市场化取向,特别是积极推进税制和户籍管理制度等改革,为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在一些基本的经济社会管理制度上,应对城乡施行统一标准。要在全面推行农村费改税的基础上,逐步统一城乡居民的税负负担。加快实现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消除建立在户籍管理制度基础上的各种不公平规定。
还要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良性互动,既要加强宏观调控,注重政策引导,更要充分依靠和发挥市场的力量、企业的力量、民间的力量。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利益容易受损,应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各类农村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使农民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自组织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有关部门应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