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塑造铜牛世纪品牌 创建世界一流企业

企业报道  2014-01-13 09:24:28 阅读:
核心提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市场的竞争就是企业间的竞争,企业间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品牌就是诚信、就是质量,是企业文化的外延。

  编者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市场的竞争就是企业间的竞争,企业间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品牌就是诚信、就是质量,是企业文化的外延。中国名牌产品战略的实施,其实质就是要打造出自己民族企业的名牌产品。正所谓,民族的品牌才是世界的品牌。只有打造出民族企业的名牌产品,才能比肩世界名牌产品。

  在中国针织品行业中,“铜牛”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名牌产品。目前在全国针织内衣市场综合占有率排序前5位的“铜牛”品牌,在经历过历史变革的洗礼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后,更显现出了“铜牛”品牌的特色。为了弘扬中国品牌的“铜牛”精神,本报将以大篇幅文章连续报道北京铜牛针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围绕品牌战略开展的在企业改制、技术创新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通过他们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韧执着、诚信奉献、开拓创新、正在奔向光明灿烂未来的“铜牛”。

  镇水铜牛——崛起的“铜牛”民族品牌

  几乎每个品牌的诞生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颐和园昆明湖侧畔,矗立着一头奋蹄欲起的“镇水铜牛”。它所具有的勤勉、踏实、敦厚、智慧的精神,便成为北京铜牛集团开拓进取的目标和像征。

  提起铜牛产品,当今北京人几乎无所不知。走进北京东郊纺织一条街,人们能更强烈地感受到中国针织工业的变迁。说起这里的龙头老大——铜牛集团,凡业内的资深人士,都会道出那段不平凡的往事。

  铜牛集团前身为北京市人民针织厂,始建于1952年9月。厂址在朝阳门外小猪店。1953年11月正式投产,日产针织内衣150打左右,是当时北京最大的一家针织企业。所生产的厚绒衫裤,以“厚、细、匀、平”而闻名全国。产品除了纯棉产品外,还生产榨蚕丝、人造丝和丝棉混纺产品。1954年10月改名为北京市针织厂。1957年生产针织内衣44.6万打,占全国产量的76%,品种达到了81种。1961年,北京市针织厂对苏联及蒙古国的出口量占总产量的30%。1964年开始用针织大圆机编织提花织物,原料由纯棉向混纺交织及纯化纤发展。1965年3月,以北京市针织厂为主体成立了北京针织总厂,开始生产维尼纶与棉混纺衫裤产品。1968年北京针织总厂自制六套色圆筒印花机,改变了手工端板印花的落后生产方式。60年代末,成衣车间的工人们试制成功恒温整烫机和滚筒印花机,减轻了工人繁重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从1980年起,企业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先后引进了德国、意大利和我国香港的先进设备,创造出了新的辉煌。年平均上缴国家利税1000万元,外贸收购值达到了1000万美元。先后创出10个部优产品和7个市优产品。80年代中期,北京三针厂开发的“黄河”牌涤纶百褶裙、“海石花”牌涤纶等产品供不应求,北京一针厂以出口绒布产品著称,一度成为创汇大户。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受到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北京针织行业的经营形势每况愈下。从1992年起,企业连续3年亏损。在严峻的形势下,领导班子紧密依靠员工深化内部经营机制,转换经营机制,推进品种调整,实施名牌战略。第一步,改革内部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设置起内外贸生产经营两条线。实施分厂制、公司经营制,完善改革配套机构和保证措施,加强内部管理。第二步,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实施“铜牛”名牌战略。1993年,成立起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华高制衣刺绣服饰有限公司。第三步,调整物业存量,支持产业发展。经过3年努力,企业终于在1995年冲出低谷,实现扭亏为盈。厂长林士昌也获得了北京市工业企业扭亏增盈成绩突出优秀厂长荣誉称号。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北京针织工业于1997年12月实施新的重组,成立起北京铜牛针织集团公司。从此,“铜牛”品牌也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品牌战略——铸造新时代的“铜牛”

  品牌是企业的一面旗帜。然而要打造出企业的品牌,需要相应的战略、胆略与方略。产品质量、企业体制、技术设备、管理模式等,都是品牌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铜牛集团实施的品牌战略,为建设现代化的企业奠定了基础。

  资产重组——壮大“铜牛”实力

  1993年,是铜牛集团实施名牌战略的起点。这一年,领导班子根据首都北京是悠久而古老的历史民族文化中心的特点,从当时企业所具有的4个商标中,确定出重点打“镇水铜牛”这个代表北京民族历史文化象征的“铜牛”品牌。

  “铜牛”品牌确定后,1995年产品就被评为北京市名牌产品。尤其是企业生产的弹力系列产品、棉毛系列产品、舒暖系列产品、居家休闲系列产品等,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在产品成功进入市场的同时,企业领导人清醒地认识到,以品牌为龙头,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壮大“铜牛”品牌的需要。

  1997年,是铜牛集团发展的转折期。从这时开始,数年风雨兼程,9家企业资产整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兼并力量——以“铜牛”品牌为龙头,以北京市第一针织厂为主体,二针厂和三针厂分期并入,组建起北京铜牛针织集团公司。

  1998年上半年3家企业完成资产重组后,1999年上半年完成了与北京针织集团公司及其所属4家企业的资产重组。2001年11月,北京制线厂整建制并入铜牛集团。2002年底,又将北京斗牛士体育服装厂整建制并入铜牛集团。这种“大兵团作战兼并”方式,实现了“铜牛”品牌的优势扩张和品牌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企业的销售收入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递增。到2003年,已经实现销售收入5.15亿元。

  科技创新——提升“铜牛”品质

  社会在发展、市场在变化,品牌需要不断提升。铜牛集团市级技术中心坚持科技创新,看准市场发展的趋势,确定了“绿色、自然、健康”的产品主题,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推进产品结构调整,使产品开发不断推陈出新。

  在以往产品的基础上,铜牛集团将产品发展方向确定为以内衣、休闲、童装3个系列为主,并注重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和功能性。先后推出了绿色摩黛尔产品、舒适型的莱卡产品;生物酶光洁内衣等210多个新产品。2001年底,铜牛集团开始重点开发功能性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环保产品及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储备。先后开发出被誉为“人体空调器”的具有吸汗功能的丝普纶针织产品,该产品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发出的有改善人体微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功能的远红外保健内衣,在日本被称为“植物染色”环保型产品;绒化羊毛内衣和经编涂层系列产品被评选为2003年春夏季国际流行新产品,其中绒化羊毛系列产品被原国家经贸委评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此外,还开发出防静电、防紫外线、防辐射等功能性产品,2000年至2003年设计开发了莱卡内衣、摩黛尔全成型内衣、植物蛋白纤维系列产品、抗菌卫生内衣、竹纤维内衣、弗莱特内衣和各种功能复合针织内衣等高新科技产品,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身着“铜牛”内衣,实现了中国人遨游太空的梦想。产品很受消费者的喜爱。

  开拓市场——营造“铜牛”格局

  为了扩大市场,铜牛集团采取了几项有力措施。一是坚持“内外并举,两条腿走路”的经营方针,以“虚拟”、“借力”的方式,大力拓展内贸市场。以铜牛集团所具有的北方特色,在新疆、哈尔滨、长春、锦州、西安等地建立起办事处或配送中心,扩大地区代理。在大型商场中开办专柜和店中店,开设铜牛专卖店。目前铜牛集团已在全国各地形成了点面结合、纵横交错、覆盖长江以北十多个省市500多个商家的产品销售网络。二是本着“以质取胜,以新取胜”的原则,以进出口公司为龙头拉动内贸生产。2000年首次实现经编运动服和坯布出口,实现了产品结构的多样化。出口创汇由1997年的660万美元发展到2003年的3500万美元,实现了质的飞跃。三是打造生产基地。随着集团公司的持续重组,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生产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在通州区张家湾、梨园和土桥等地,建设集团公司的两个内衣和一个线业生产基地。对八里庄成品大库以及丽华厂进行了搬迁,在新库址上建设一座1万多平方米的仓储中心,最终形成一个以北京东郊一带为主的三个针织产品生产基地。

  完善管理——夯实“铜牛”基础

  在当今市场经济中,名牌产品即诚信,而诚信的产品所蕴涵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质量,而产品的质量又与企业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面对入世后的挑战,铜牛集团提出响亮的口号:“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铜牛’品牌”;“企业围绕市场转,各部门工作围绕销售转”;在内部管理上,开展“抓管理、降成本、增效益”活动,实施重点指标否决的考核办法。强化成本核算,推行比价采购管理,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和管理。1997年和2000年,铜牛集团两次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由国有、集体、个人及外商等社会法人股东共7家发起,成立了多元投资主体的集团核心企业——北京铜牛股份有限公司,并对子公司、子企业实行年薪制管理办法。

  品牌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几年来,企业每年都有计划地选送优秀中青年管理骨干到大专院校深造。同时,每年还吸引四五十名研究生、大中专毕业生到企业来施展才华。在关键岗位上,企业积极探索试行新的工资制度。凡新进厂的大中专毕业生,在3个月试用期满后,根据学历和岗位确定工资标准,在分配上体现知识和技术的价值。在用人上,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用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千方百计留住技术设计和销售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企业还充分发挥青年知识分子在科技开发、专业管理与技术决策中的作用,为他们搭建施展作为的平台。大胆启用研究生、大学生到中层领导岗位上任职。2000年以来,企业增设了“铜牛功勋奖”、“优秀科技项目带头人”、“创业带头人”3个奖项,对品牌发展的有功人员和在科技开发工作中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设计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经营部门主要负责人每年实行经营目标考核交纳风险抵押金办法,年终根据完成情况给予兑现。这些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据有关资料显示,国际发达国家针织品消费占整个服装消费比例的60%至65%,而国内只占到30%至40%。这个数字更使铜牛集团振奋起民族精神,向着新的目标努力。

  “不分你我他,共同为铜牛”。铜牛集团重组至今,三年起步,三年攻坚,内抓管理,外拓市场,深化改革,增值增量。由于较好地把握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抓住了重组调整的发展机遇,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重组调整阶段的预期目标,公司资本结构更为合理,“铜牛”品牌得到新的扩展,进出口贸易额连年增长,“铜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铜牛”品牌的内涵日益丰富,进而奠定了进入新世纪集团公司向着更高起点发展的基础。

  经过6年的发展,铜牛集团总资产由重组前的1亿元发展到现在的6.93亿元,2003年底,销售收入达到了5.15亿元,出口创汇达到3500万美元;利润从1997年负829万元发展到年均千万元。“铜牛”品牌在全国针织排序由过去的20多位上升到现在的前5位。“铜牛”针织产品自1995年以来蝉联“北京名牌产品”称号,并荣获“中国生态纺织品贡献奖”。“铜牛”品牌被原国家外经贸部列入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之一。2003年,企业还通过了ISO9001质量/ISO14001环境/OHSWS18001职业安全健康三证合一的体系认证。铜牛集团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党委也连续6年保持了北京纺织系统“红旗党委”的荣誉,连续多年保持了首都“文明单位”称号。

  根据北京市十五规划,铜牛集团从企业战略的高度,确立起“一体两翼”的经营发展框架。一体,即立足主业,以发展名牌针织服装为主体。两翼,即发展物业和拓展工贸实业两个方面。这一战略决策把铜牛集团的发展定在了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具有现代都市经济特点的高新针织服装企业的目标上。2004年到2006年,是集团公司实施新的发展规划和生产目标的关键性3年。在这一时期,企业销售收入将达到8亿元,创汇5000万美元,利润将有大幅度提高。

  “用铜牛的信誉赢得顾客,用铜牛的质量占领市场”是铜牛集团的经营战略;“顾客的期望永远是铜牛追寻的方向”是铜牛集团的经营理念;“绿色、自然、健康”是铜牛集团奉献给大众的高品质产品。目前,铜牛集团正加快实施第3个三年发展规划,进一步使产品向高质量、低成本扩展,为实现“塑造‘铜牛’世纪品牌,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愿景目标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回首潞安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