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劳务经济已进入品牌经营时代。国外的菲律宾女佣、英式管家等,都是世界知名劳务品牌;国内的“米脂婆姨”、“蓝田厨师”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劳务市场的竞争就是劳务品牌的竞争,谁能先人一步形成自己的品牌,谁就能在劳务市场上抢占先机。
近年来,劳务经济逐步走向成熟,为打造劳务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要让品牌真正适应市场,还需要加强劳务职业培育,建立政府引导机制,做好劳务输出后续化服务。
职业培训创品牌。劳务品牌的核心,是务工人员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信誉。当前,劳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和就业能力,使劳务输出向职业技能型转化是形成劳务品牌的必由之路。一是实行政府买单。要制定就业培训规划,整合和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开展劳务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的基本文化素质。安排专项资金,免费对低保对象、困难群众等社会弱势群体培训。对适龄外出务工的农民群众,第一轮培训政府买单,第二次培训适当收费。二是实行订单培训。把劳务培训与用工企业的岗前培训结合起来,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以订单式培训搞规模输出,以特色培训树劳务品牌,使劳务输得出,站得住。没有经过培训的一般不介绍出去,这样才能保住劳务品牌。三是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开展二、三产业迫切需要的而对文化知识要求又不高的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并把技能培训与职业技术鉴定相结合。
政府引导树品牌。实践证明,只有形成劳务品牌,才能让大批劳务人员更好地占领和拓展市场。那么,谁来打造劳务品牌﹖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责无旁贷。一是要加强政府对劳务输出的引导和组织。政府引导的目的是使劳务经济逐渐由自发地投靠亲友“滚雪球”式的输出向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外输出转变,形成一定的输出规模。这是品牌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单个劳动力无论有多么大的市场、多么受业主欢迎,最终都不会形成品牌。二是要加强政府对劳务品牌的推介。各地要充分挖掘特色技能、工艺,通过能人、专业队伍带动,组织劳动力有序流动,把“游击队”变成“正规军”,把具有特长的劳动力组成“人才方阵”,突出个性,错位发展,变一般化输出为特色化输出,全方位推进品牌战略,形成一地一品的格局,形成自己的劳务优势,最终占领市场、巩固市场、扩大市场。同时,由政府出面到外地召开劳务推介会,通过资金倾斜、政策扶持等措施,建立起强有力的组织协调系统和信息平台,实现政府、民工、企业等的“多赢”。
服务管理促品牌。发展劳务经济,打造劳务品牌,形成有战斗力的劳务大军,需要劳务输出地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搞好服务,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一是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整合行业信息,联通从中央到地方的劳务信息网络,建立高效信息服务体系。实行劳务输出“一条龙”服务,引导劳动力有目的、有组织、有效益地流转。二是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各级、各部门要尽力解决务工人员居住、子女上学、工作环境等问题。对输出人员进行包括劳动关系管理、社会保险费征缴、维权等内容的全方位管理和服务。乡村组织积极兴办社会事业,帮助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家老人的生、老、病、养照料和子女教育管理等问题。三是健全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城乡结合、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网络。举行大型劳务招聘洽谈会,积极进行劳务合作交流市场化。总之,培育成熟的劳务品牌,将实现劳务品牌数量的规模化、组织的有序化和竞争的特色化。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