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1月,汽车业热度频起。规模超强的北京国际车展,特别是新版汽车产业政策,其一经出台便备受瞩目,被视为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汽车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国经济持续走热、汽车工业高速增长的现阶段,新版汽车产业政策给中外汽车工业企业传达了哪些信息?又将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无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新版产业政策覆盖领域更广
与1994版汽车产业政策相比,新产业政策的覆盖面更广,内容涉及从生产到消费诸多以往没有涉及的领域。其开宗明义便指出,将“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创造公平竞争和统一的市场环境,健全汽车产业的法制化管理体系”。
由于把政策基点放在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之上,因此此次推出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从企业角度看,包括了汽车产业范围内的全体企业,而原来的汽车产业政策则主要适用于国有企业;从产品角度看,此次《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把原来不包括在管理范围内的农用运输车也包括在内了;从汽车工业产业链看,原来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对于汽车销售、消费涉及很少,此次《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不仅出人预料地以较大篇幅对于汽车的销售、消费作出了规定,而且涉及到了汽车品牌销售、品牌管理、“二手车”销售与管理、汽车保险等等原来产业政策没有涉及的问题;从汽车工业管理服务的机构看,原来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只涉及到政府有关部门,这次则明确提出了汽车行业组织、中介机构等社会团体的作用。
用市场和行政来平衡
尽管今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在逐步加大,但对汽车产业却一直避重就轻。此次《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可谓系统地展示了国家对于这一产业的宏观思路与手段。
以投资管理为例。新产业政策指出要“按照有利于企业自主发展和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原则,改革政府对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管理制度,实行备案和核准两种方式”。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推出的新的投资管理方式,有利于抑制汽车工业领域的过热投资。实际上,国家在抑制汽车工业领域投资过热的抉择上是慎重的,采取的方式是颇具弹性的。一方面防止了因为自有资金不足,缺乏实力的投资者甚至投机者进入汽车工业导致投资泡沫,增加银行坏账;另一方面也为真正具有实力的投资者进入留出了空间。遗憾的是,目前还没看到关于国家核准整车项目的具体操作标准与方法,难免让人担心行政核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随意行使行政权力空间。
关注自主开发能力的形成
尽管我国汽车工业近年来在生产规模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开发能力薄弱仍是重要的制约瓶颈。新汽车产业政策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特别是对业内一直争论不休的开发能力与开发模式问题,新政策给予了明确的回答:“自主开发可采取自行开发、联合开发、委托开发等多种形式。”这就肯定了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的形成,可以通过多种路径但不是回到过去那种单纯依靠自己力量闭门开发的老路上去。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提出,在技术开发方面要“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对我国汽车工业通过合资获得技术进步的一种肯定,同时也表明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是在对外开发的环境中,坚持融入国际汽车工业体系的开发,是充分开放的自主开发。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