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驰,曾经的“地产骇客”,突然间像是雪莱笔下的人造人弗兰肯斯坦,看似强大,实则脆弱。2002年,14亿元;2003年,40亿元;2004年,95亿元;2005年,预期目标190亿元……然后接连在石家庄、苏州、北京等城市“天价”拿地,再是在各种场合扬言要在三五年内成为中国地产老大……孙宏斌以美籍身份在开曼群岛注册公司时,未必想到顺驰的今天。
顺驰中国正式对外公布:香港上市公司路劲基建有限公司(路劲基建)入资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的协议正式签订。根据协议,路劲基建将分步向顺驰中国注入12.8亿元资金,并于入资完成后持有顺驰中国55%的股权。
顺驰创始人孙宏斌在顺驰中国一股独大的局面至此改变。以“黑马”姿态惊动中国地产界,顺驰系正在为自己的狂妄和急剧扩张造就的奇迹付出代价。
顺驰的异军突起,为中国地产界注入了一股青春的活力和血性的气息;如何面对顺驰,是对中国地产界判断力和胸怀的一次考验;而如何反思,则是接下来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
启示之一:企业快速发展要有“度”,企业发展并非越快越好
企业扩张规模的过程中,也万不可盲目,不计成本,忽视利润,否则,企业只能被“速度”所累。对于发展中的企业而言,盲目的没有效率的速度(所谓“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顺驰终结的现象来看,其违背了企业发展的基本常识与规律,无视企业发展的基本法则,无视自身资金和管理能力而盲目扩张。随之而来的是致命的三“高”:高土地成本、高财务成本、高人力成本。顺驰以政策来追求一个“快”字,即尽可能快地缩短项目运营时间、尽可能快地加速资金的内部流转、尽可能快地扩大销售规模等,以建立一个所向无敌的地产王国。然而,值得反思的是,顺驰的“快鱼”理念使得现金流已超越了负债率成为孙宏斌最为关注的财务指标之一。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说,房地产是传统产业,需要其它产业来互补才能消除行业风险。香港房地产业的风险管理普遍遵循“20%+5%+产业互补”,即20%的资本负债率,5%的现金资产比,这是香港业界公认的最稳定、最健康的指标。与此相比,顺驰显然存在不小差距。
企业发展要符合其发展一般规律,任何事情发展离不开过程和基础,企业亦是如此。“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过程可以尽量缩短,但不可无视。前期疯狂扩张让孙宏斌尝到了甜头,但是,当顺驰的快速规模扩张无法承受其财力之重时,顺驰王国的终结也就临近了。
启示之二:一个优秀的企业,必定是那些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也必定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
不要以牺牲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基础为代价,企业责任的丧失将给予企业致命的打击。从顺驰来看,顺驰项目前期运作的速度一直为业界所侧目。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给公司发展带来瓶颈的同时,顺驰的管理风格体现出了其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感——顺驰的项目在保证速度的同时并未能保证质量,部分购房者被迫为顺驰追求激情的管理方式和用人制度引发的“后果”买单。据天津某些业主反映,顺驰的项目存在多方面问题:延期交房成家常便饭;房屋质量严重不过关,墙体甚至出现大量裂缝;偷换装修材料,聘用“马路游击装修队”进行装修;单方面改变规划,承诺26米的楼间距成了17米,承诺的绿地成了商住楼,规划中的停车场消失了……毫不夸张地说,顺驰在全国急速扩张的同时,其项目的质量问题也随之向全国范围延伸。
做一个好企业,其目光自然不是只盯在某一个项目身上,而做好每个项目却是做好企业的基础,这是一个具有责任感的企业最基本的准则。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楼盘就是其发展的根基,根基不牢,何以求稳?只有本着对客户负责、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思想,踏踏实实、用心做好每一个楼盘,企业才可能长成茁壮的参天大树。
启示之三: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要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好的企业一定建立在市场的准确把握和预测之上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有风险意识,要注重对风险的防范和把握。顺驰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前景一直未曾有科学合理的定位,可以说,在其成功的背后,离不开相当的“侥幸”因素,也因此,它更忽略了自身经营中可能的风险因素,包括金融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等。随着金融渗透到经济的各个角落,现代企业不仅要注重自己的经营、自己的金融状况,特别是资金链条的顺畅、现金流的安全性,即使在经营状况良好的条件下,仅仅是金融风险也会使一个在其他各个方面没有任何瑕疵的企业覆灭。一句话,离开了金融的支持,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宏观调控政策对顺驰造成的冲击也是其缺乏风险意识的表现。顺驰模式的“抗震系数”很低,在操作过程中,只要出现很小的一个纰漏,灾难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就会突然间显现。正因如此,即便没有“国六条”,以后随便有个“国N条”,只要有一点冲击,别的企业可能都没反应,对顺驰来说都可能是灭顶之灾。
一个新项目还没有获得收入,就不断地开发另外的新项目,背负着70%负债率的担子,不懂得做好财务风险防范,没有危机管理意识,一味地盲目扩张……顺驰神话的破灭是偶然中的必然。
启示之四:要遵守“游戏规则”,严格界定政府的职能边界,有所不为有所为
要正确定位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其不当关系会纵容企业无视市场规则、无视法律。顺驰高速扩张不仅仅是因为孙宏斌的执着与冲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制度缺陷所致,更直白地说,是地方政府把孙宏斌送到了“绝境”。在“招、拍、挂”制度下,如何让地价在新的制度下不断上涨是各地方政府最关心的问题。孙宏斌作为一个地产界的“黑马”,第一时间洞察了各地政府的心思,并立即运用自己的商业模式攻城略地,从天津迅速走向全国。他的商业模式就是顺驰和地方政府之间双赢的共识:顺驰在政府土地招、拍、挂时尽力叫高价格,这有利于维持本城市房地产的虚假繁荣;在高价拿地之后,拖欠政府的土地价款,这有利于维持顺驰的资金循环。政府与顺驰是各取所需。顺驰依靠着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不正当利益关系来维系了其资金的周转,也因此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破坏行业竞争规则的“害群之马”。如今,顺驰的故事已经谢幕,但要使顺驰的悲剧不再重演,应该更多地反省制度上的缺陷。
启示之五:要继续巩固宏观调控来之不易的成果
有人片面认为,市场经济不需要计划,宏观调控更要“靠边站”。事实上,市场不是万能的,即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失灵”时有发生。市场经济并不排斥计划,也不拒绝宏观调控。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一面,须通过国家对市场活动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的宏观调控,加以弥补和克服。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制度缺陷为许多企业的不健康膨胀创造了条件。可以想象,顺驰为什么可以违背企业的发展常识在短期内兴起,又怎么会在短期内终结?最为重要的是,房地产企业看到了目前的市场体制弊端为实现它们的梦想创造了条件。可以说,尽管在2005年顺驰的发展已开始举步维艰,但如果没有今年一系列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顺驰还可能借制度缺陷而维持下去。但是,当房地产市场的制度在改变和完善时,像顺驰这种想借助市场的制度缺陷而得以生存的企业就会寿终正寝了。这就是目前国内一些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后的必然结果。只有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实现优胜劣汰,加上适度的宏观调控,差的企业被市场无情的淘汰掉,才能让好企业活得更好。这是市场经济的铁律!
启示之六:没有制度的企业一定不是一个成功企业
尤其当一个企业在急速做大的时候,特别需要一个成熟的团队、一套完善的制度,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也能够把控和胜算。孙宏斌自己曾说过,顺驰的问题出现在缺乏基本的流程和制度,应该标准化和制度化的事情上无章可循。顺驰靠激情、速度、投入和狂热,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高目标。但是一个企业只靠激情和速度是不行的,未来的长足发展还要靠体系的搭建和成熟、流程的科学和规范、工作的高效和细致。这些基础平台将保证企业的专业特色和一贯性,保证企业队伍的不断强大。忙于跑马圈地的顺驰在走过规模扩张的阶段之后,面临的就是这种“打天下易守江山难”的技术难题。此外,由于企业内部的无章可循,现实中顺驰存在着在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任人唯亲、排挤新人的情况,管理无章法,纪律不严明。结果是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导致真正的人才离开顺驰。
成功与失败、真理与荒谬常常就在一线之差,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和战略方向在这里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看出,在顺驰,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早已在起起伏伏中被冲淡。中国企业在追求高速成长的同时,应该谨防大企业病,从追求创新、强化细节和执行、完善信息管理制度等措施入手,保证企业组织的高效和活力。
如同老老实实做人得到认可一样,在中国做企业好像你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方能称得上“正统”,否则,违反了游戏规则的“异类”是不被人称道的。顺驰案例再次提醒我们,做企业一定要尊重市场、尊重规律,那些基于离奇商业模式获得暂时成功的、那些无视自身资金和管理能力盲目扩张、只求规模不讲利润的“神话”,最终都将难免破灭之败局。无论是10年前的三株、巨人,5年前的“.com”,2年前的德隆,还是今天的顺驰,都概莫能外。
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何尝不是如此。效益低下甚至没有效益的快速发展,对一个国家来说没有任何好处。这就是我们需要适度宏观调控的道理。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