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的世界大国,已有越来越多的机械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然而,我们在为成绩高兴的同时不能不看到,与量的高速增长相比,水平的提高相对滞后;与产业规模的急剧扩大相比,产业素质的升级明显缓慢。由于技术水平不高,国内建设所需要的高水平装备仍不得不大量进口,由于产业素质不强,我们的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党中央高瞻远瞩,从战略的高度出发,明确提出要加快振兴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迅速改变这一被动局面。
如何贯彻中央的这一战略部署,实现装备制造业的振兴,这是我们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
有的同志认为,在入世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对策应该是本土化。
本土化与自主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本土化不等于自主化。
确实,本土化制造比之于纯粹的设备进口是一大进步。本土化实际是外商对我国的产业转移。通过承接转移,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提高加工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时也可以明显地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但是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外方一定会向我方转让核心技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外资在中国建立了一大批独资或由其控股的合资企业。但我们稍加研究这些本土化的制造企业就不难发现,这些企业的研发和营销多由外方控制,在华企业本身基本没有核心技术,中方对这类企业并没有实质性的控制力。事实上,外资看上的只是我国迅速成长中的市场以及丰富而便宜的劳动力资源,其产品转移到中国本土制造只是他们降低成本、扩大其中国市场份额的策略选择。因此,即使有些独资企业目前在中国本土生产制造了全球最先进的产品,但中方只是打工者,并没有因此在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更不可能掌握发展的主导权。而我们所追求的自主化则是指国内资本要具有对企业发展战略决策的控制力。只有当这样的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或在国家支持下,通过引进技术并消化、吸收,从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全面掌握重大技术装备从设计研发、加工制造及安装维护的全过程的主动权,我们才算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真正实现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因此,本土化与自主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把外资企业在中国加工生产的本土化混淆于内资企业掌握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自主化,必然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旦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根本无法得到保障。
有的用户认为,入世了,不要再提国产化了,因此对国产化不积极、不支持;有的地方提出,“靓女先嫁”,硬性要求本地的优势装备企业与外方合资,并由外方控股,从而将某些重要产业至关重要的发展主导权拱手让于外人。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必将严重滞后装备制造自主化的进程,导致忽视对装备自主化的政策支持,使具备国产化实力的内资企业在国家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竞争中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和倾斜,已引进的技术也得不到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应用的机会,从而使内资企业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变得非常困难,内资企业的成长壮大将更为缓慢。
我们希望有关各方能够从尽快提升我国装备工业竞争力的高度出发,不要仅仅满足于装备制造的本土化,而要坚定不移地支持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化,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把“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落到实处,对致力于装备制造自主化的企业给予必要的扶持与帮助,创造有利条件,给他们更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机会。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