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涉及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利益,产品安全尤其是食品的消费安全越来越引起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在一系列消费安全的事件竟然连续发生于知名品牌的背景下,这种关注就必然而且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平心而论,面对一个个层出不穷的产品安全事件,一概而论绝不是一种正常的思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那些由于主观的忽视和失误而造成的安全事件与那些专门制造假冒伪劣者不可同日而语,正如犯错的好人与专做坏事的恶人不可同日而语一样。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那些假冒伪劣的制造者根本算不上真正的企业,对他们的惩治属于法律层面的问题。
我们关心的问题是一个具有真正市场主体资格并且拥有相当社会认可度的企业应该如何面对它和消费者在产品安全问题上的矛盾。向社会提供安全的产品,在广大消费者看来,这是企业最基本的义务,而对于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而言,也都力图最大限度地尊重并满足消费者的权益。换句话说,企业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产品在消费者那里出现安全问题。
但为什么企业和消费者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却接二连三地发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双方对安全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当巨能钙曝出含有双氧水事件的时候,消费者都在为巨能钙含有这种有害物质而退避三舍,但在媒体面前大吃巨能钙的李成凤却认为双氧水只要没有超标就应该是安全的,消费者就应该放心食用。
事实上,在企业和消费者对于安全所产生的歧见面前,消费者的意见占据着决定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不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并改变消费者的这种意识,就必须改变自己。如果两者都做不到,那么这个企业的产品生命必将终结。
除了这种对安全问题的理解分歧之外,企业的管理失责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不久前光明乳业的郑州分厂加工回收奶的事件以及哈根达斯在深圳的无证作坊事件都是由企业的管理失责所引发的。所有这些或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所引发的产品问题不仅影响到公众的消费安全,而且反过来也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品牌安全。而作为价值的源泉,品牌已经是企业最具价值的资产。
品牌不仅包含着产品的物质要素,而且还包含着文化和情感等精神要素,因此,能够对品牌造成重大损害的不仅是来自产品物质要素的安全问题,还有无形的文化和情感等精神要素。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那个支持日本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的朝日啤酒为什么引起中国消费者用脚投票了;同时也就明白为什么麦当劳描述中国消费者跪求打折的广告激起如此的轩然大波了。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公众的注视之下,与此相应,公众对企业也寄托了越来越多的期望,社会对一个企业的评价标准已经从简单的利润、纳税和业绩方面转移到公益事业、环保、尊重劳动者权益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曾经简单的评价标准正在并且已经发展成一个复杂的评价体系。
与之相应,一个企业的品牌也越来越呈现出更多的侧面和角度,在消费市场上,它形成自己作为产品提供商的品牌;而在资本市场上,它在和大量投资者发生长期关系的过程中,也必然形成自己的投资品牌;最后,在人才市场上,企业在和众多的劳动者发生雇佣关系的过程中还形成了自身的雇主品牌。
复杂的事物最容易毁坏,品牌也是如此。于是,在食品安全引发的企业公众形象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同时,作为同一个问题另一方面的品牌安全问题就理所应当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了。
一般而言,企业要想有效地维护品牌安全,避免品牌危机的发生,首先应该抓好事前的预防和预警,建立一套能够自动发觉问题征兆的预警系统,防患于未然。
如果危机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时候企业最应该重视的问题是对公众的态度和解释以及接下来应该采取的相应举措。而这考验的既是企业的诚信,也是危机公关的智慧。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