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大公司如何经营自己的品牌?在多元化与专一化的选择中,天平应倾向于哪一边?企业在市场运作中,究竟是倾向于卖产品还是“笼络人心”……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问题几乎困扰着所有高层管理者。日前,飞利浦电子(中国)集团总裁张玥吐露了他的“心经”。
问:飞利浦已经连续4年赞助大学生足球联赛,而我发现,不仅是飞利浦,像甲骨文、IBM以及微软,都非常热衷于在大学生中“培养感情”,有些跨国公司甚至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播种计划”。您能解释一下原因吗?
答:跨国公司要想在中国落脚,就必须在年轻人中扎根。当他们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对我们产生好感。这种好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产品,但更重要的是对公司文化的认同感。比如说,当他们大学毕业后,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更愿意到我们这儿来,那就是我们的成功。另外,说句玩笑话,这些大学生将来可能就是中国各个领域的领导者,从现在起,就与他们有着良好的关系,建立互相信任的感情,不是对跨国公司长远的发展更有帮助吗?
问:那么从飞利浦4年多的经验来看,您认为达到这个目的了吗?
答:这不是一两年就可以看到成果的“投资”。不过,我可以给你举几个例子。比方说,4年前参与大学生足球联赛的只有300多个学校,现在已经有400多个了,直接或者间接参与比赛的人数接近1000万人次,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而且,根据我们的调查,飞利浦在年轻人心目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在一家专业调查公司对大学生作的“首选工作单位”调查中,飞利浦已经从几年前的二三十名上升到前十位,爬升得非常快。而过去10年,我们能保持每年17%的增长率,也与此不无关系。
问:但是我发现,国内企业似乎很少做这种超前的品牌营销,您认为这是否是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的本质差别?
答:我认为这样区分并不合适,毕竟跨国企业做这种营销的也不是很多。可能更主要的是,有的企业可能还没有到需要经营品牌的地步,他们可能认为目前更迫切的是卖产品。
问:不过,对于企业来说,赞助只是第一步,剩下的推广往往需要更大的投入,在这方面,您有什么经验?
答:一般来说,如果花一元钱的赞助,往往要花两三元来作推广。
问:现在,在大企业中似乎比较流行多元化,飞利浦的历史上也曾经有过这方面的经历。但是也有专家指出,除了GE,多元化鲜有成功的典范,您怎么看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就像你说的,这没有定论。但是我认为有一个基本原则:处理多元化代表资源的分散,除非你对资源的把握有独到之处,否则会有比较大的麻烦。飞利浦也有过这方面的教训,1990年以前产品线多达100多个,但是这反而容易对品牌的理念产生冲突,弱化品牌的影响力,结果飞利浦面临危机。当时我们面临一个选择:是什么都搞还是集中精神?最后我们下决心,把核心以外的东西都处理掉,现在只剩下15个产品部门了。
问:对于品牌来说,是不是也存在一个老化的问题?需不需要在经历一段时间后对其内涵作些调整?
答:这是肯定的。因为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中国有句时髦的话叫“与时俱进”,用在企业上同样有道理,这也是跨国公司能不断创新的奥妙所在。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