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挑重担 不辱使命
2003年10月12日,中央领导决定由徐宜发任郑州铁路局局长。群众的信任、组织的重托,使他深感使命重大,责任如山。上任以来,他始终信守着对国家、对企业、对职工高度负责的诺言,鞠躬尽瘁,恪尽职守,与领导班子和全局职工一道,为推动企业发展、创造全局职工的幸福生活而勤奋工作。
安全上,他提出了“事故就是资源,教训就是财富,隐患就是事故”的安全工作新理念。在深入调研、理性思考、继承发展的基础上,推出了“五四二四”安全工作新思路,坚持关口前移,超前防范,深入一线,狠抓落实,确保了冬春运、“两会”、防洪、防汛等各个重点时期的运输安全。
经营上,他坚持以铁路跨越式发展思路统揽全局,以内涵扩大再生产,向管理要效益,向节支要成本。长期以来,郑州铁路局各条干线能力始终处于饱和、超饱和状态,全局日请求车36000车以上,实际装车13000车,仅能满足三分之一左右,导致高附加值货物大量流失。面对空前紧张的运输能力,徐宜发想顾客、货主之所想,多次召集有关业务部门和站段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专题研究,实施了内涵挖潜措施,尽最大努力扩充了运输能力。精心组织了春运、暑运、“五一”、“十一”黄金周等重点时期的客货运输,亲自上手解决了旅客、货主反映的焦点问题,高度重视市场营销和客货运服务工作,保持了全局运输指标持续大幅度增长。
管理上,他把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把全面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他大力倡导集约经营、精细管理,在全局深入开展了“当主人、强管理、增收节支创效益”活动,要求全局牢固树立节支就是增效的思想,既抓大、也抓小,大到物资批量采购、机车车辆占用和几百万、上千万的投资,小到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张纸,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全方位堵塞管理漏洞。
改革上,他坚持依法操作,稳妥推进,把实现改革目标同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特别是面对主辅分离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他亲自研究部署,亲自洽淡协商,他和书记张军邦先后27次到河南、湖北和陕西省委、省政府专题汇报,利用一切机会宣传铁路,加深感情,增进了解,争取支持。经过艰苦的工作,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铁路医院、学校和工程单位的全部移交工作,精干了铁路运输主业。
尊重科学 追求卓越
徐宜发在火车头上干了整整10年,其中有6年时间是在蒸汽机车上度过的,他的任务是烧火,跑一趟车下来有时累得腰酸腿疼,即便当了司机也轻松不了,全身上下全是煤和油。后来用上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他才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经过严冬的人最知道太阳的温暖。徐宜发最能体会科学技术给生产带来的革命,因此,不管在站段、分局,还是到路局,他都十分关注科学动态和科技的发展。仅2004年,他就组织科研项目研发120项,通过局级鉴定53项,省、部级鉴定62项,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国家新产品奖1项,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和机车打了30多年交道的徐宜发,熟悉各种机车的机型和性能。1996年11月10日,株洲电力机车工厂与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共同研制生产的“韶山8”型电力机车,在京广线上的许昌至漯河间,创造了每小时185公里的当时中国最高时速。1998年,大功率“韶山9”电力机车驶出株洲电力机车工厂,当年6月24日,又在许昌至漯河间创造了中国第一速——每小时240公里。但任何一种技术都有它的极限性。我国的电力机车技术一直处在直流传动的水平上,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扩大机车功率,增加牵引力,提高运行速度,必须将直流电动机改用交流电动机。
分散型电动车组,其核心技术就是交流电动机传动。电动车组的优点有:以电为能源,运行起来速度高、噪音小、无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是今后交通运输工具发展的方向。郑州局地处中原,是中国铁路交通的枢纽。所辖范围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客流量大,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空间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动力车组非常适合郑州铁路局,非常适合在京广线上运行。
谁能抢先占领铁路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能打赢未来技术领域的现代化战争,在铁路大市场中拥有自己的空间和席位。经过参与各方工作人员一年多时间日以继夜的工作,2001年9月21日,“中原之星”在株洲电力机车工厂竣工下线,这条消息随着一道道电波划破长空,传遍大江南北。
2001年10月26日,“中原之星”经过数次的实验、改进后,按计划返回郑州,“中原之星”所采集的一亿多个数据都给人们以满意的答复,全部达到设计要求。
2001年11月18日,“中原之星”正式开行,标志着我国在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核心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电力机车技术开始从直流传动向交流传动转变,这项新技术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这是历史的跨越、时代的跨越!
2004年8月,中央安排“天梭”号在郑州局郑州——广水段做性能实验,徐宜发是这次实验的总指挥,在对操纵台各仪表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机车处于正常状态后,他亲自驾起了“天梭”。实验列车始终保持180公里的速度运行,这个速度已经达到了实验大纲的要求。车到漯河,“天梭”号实验列车已经做完了主要实验项目,他离开司机的座位,这次实验使他又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新一代列车的发展速度。
脚踏实地 心灵反思
人生道路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挫折和磨难会经常伴随其左右。徐宜发深知,他接手的不仅仅是局长的职位,更是一份极其重要的责任,是压在身上的一副无形重担。平常徐宜发最关心的是铁路安全,讲的最多的也是安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责任大如天”、“安全是铁路运输的生命线”、“安全无处不在,安全无时不有”等等,这些保证安全的道理,他几乎走到哪里讲到哪里。
从武汉到郑州,从司炉到司机,然后又到局长这个位置上,他亲眼目睹并参与处理了大大小小的事故,每见到一次事故都受到一次教育,每处理一次事故都触及一次心灵。
“不到一个月时间,连续发生3起重大事故,况且两起事故之间的间隔时间只有8天,这在郑州局历史上前所未有,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耻辱,从内心来讲有一种强烈的愧疚感,上对不起组织、下对不起职工,我这个局长干得非常不称职。”这是徐宜发在全局电视电话会议上面对全局干部职工的深刻检讨。
事故发生后,他一直在反思总结教训,通过不同的方式教育大家对事故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从主观上找原因、找教训,进一步强化管理,力保中原铁道安全畅通。他从深层次考虑分析到,思维方式决定事业的成败,发生事故只讲客观就看不到问题,从主观上查看就会发现问题成堆。3起事故分别发生在西安和襄樊两个分局的两个基层单位,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主、客观方面因素,固然造成这3起事故有其客观方面的原因,但是更主要的应该还是主观方面问题。盲目乐观、麻木不仁、作风不实、管理滞后等问题在这些单位比较突出。
痛定思痛,今后的安全工作抓什么、怎么抓,如何衡量、评价安全工作?徐宜发作出了这样一个公式X×0=0。X,代表在安全管理上所做的大量工作;0,代表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那一部分,哪怕是百分之零点零几的不到位,安全管理的效果只能等于0。这一公式表明,一个单位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一旦安全发生问题,就会抹杀很多成绩。安全生产需要100%的落实,1%的失误会导致100%的失败。
“愚者以流血制造教训,智者以教训制止流血”。徐宜发在以实际行动时刻警醒着他的管理团队,在沉痛的教训面前都能成为智者,化教训为动力,总结反思,探索规律,警钟长鸣,从零做起,再创安全新成绩。
<感悟徐宜发>
初识徐宜发时并没有见到本人,而是先读到了他最近出版的两本书,一本是《留在岁月里的记忆》——徐宜发讲话汇编,一本是《我心永恒》——徐宜发散文集。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们对他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他的生活截面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徐宜发,在任领导干部后的很多场合都强调过,作为一名党员,干什么工作,要服从组织上的安排。他也有自己的四句格言:第一句是当官当副,当正职压力太大;第二句是吃饭吃素,少吃肉多吃素;第三句是穿衣穿布,多穿纯棉少穿化纤,对身体有好处;第四句是上班走路,少坐车,多走路,走路锻炼,一举两得。他多次说到:“我是一个配合型干部,无论跟谁都能配合好,当正职我能力和水平都有限,但是对于组织的安排,我必须服从。我深知这是组织的信任,但更是一种责任,我必须全身心地去投入、去完成。”
徐宜发对干部要求是严格的,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亲属要求更是严格的,但是,他的心中却时刻装着职工群众,一心一意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刚上任几天,他和书记张军邦商议,开通了“局长书记热线和电子信箱”,畅通渠道,了解下情,对收到的700余件电话和邮件,件件有回复,事事有回音,重大问题亲自研究,一盯到底,督促落实。在《中原铁道报》上开辟“回音壁”专栏,定期通报问题处理情况,确保群众关心的焦点、难点问题真正得到有效解决。他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和预警机制,定期专题研究信访问题,深入一线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有人把徐宜发比喻成一位“学者”,也有人把徐宜发比喻为“儒将”。我们不妨看看一位作家在结识了徐宜发之后,对他是如何描绘、如何定位的:感受最深的就是徐宜发那挥洒不尽的热情,面对大自然的山水,他欣喜若狂得像个孩子;面对人类文明,他怀着一颗真诚的心,细细揣摩,倍加珍爱;对工作,他踏实得像一根枕木,在隆隆的车声中聆听自己的心跳;对社会,他时常锁着眉头,沉沉的责任与使命挂满两边的耳朵。他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并珍惜生活。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懂得珍惜,时常怀着热爱与感激,哪怕没有名山名水,徜徉于小山瘦溪、农家小院,也能兴趣盎然。
人,需要精神;国家,需要精神;民族,需要精神。曾几何时,以团结、奉献、开拓、创新为内涵的火车头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铁路人。新的历史时期,火车头精神并没有过时,徐宜发正在用他那科学态度、坚定信念、高尚品格、朴实作风、卓越追求,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着火车头精神。他所谱写的新时代火车头精神将迎着朝阳,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前进……
徐宜发档案
徐宜发,一个与共和国同龄的普通人。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家庭,父亲早年在列车餐车上做厨师工作,干了一辈子铁路的父亲,“火车头”几乎代表了老人的一生,在他眼里,火车司机最神气,是铁路工人的代表,他对儿子最大的心愿:“干工作就要干铁路,干铁路就要开火车。如果能开一辈子火车,那是徐家的福分。”正是父亲的熏陶,当一名火车司机成了徐宜发人生最大的心愿,也正是这样,徐宜发与火车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5年初中毕业的他便考入了郑州铁路司机学校,入校学习蒸汽机车专业,从那个时候起他就把自己和火车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1968年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江岸机务段干上了“司炉”。司炉的任务就是烧火,把水变为水蒸气,水满气足火车才能跑得快。毕业分配那年他身高只有1.65米,体重刚刚突破“百斤”大关。师傅看他身小力薄,曾为他能否挑起“司炉”的担子而担心,他也为经受住考验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1973年,徐宜发调到郑州机务段。郑州机务段是我国铁路建段最早的机务段之一,伴随着京汉铁路的修建应运而生。在反封建、反压迫、争人权、争自由的斗争中,郑州机务段的工人们团结京汉铁路全线工人,不畏强暴,前赴后继,拉响了“二七”大罢工的第一声汽笛,谱写了悲壮的一曲,在中国工人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深为能在这样的单位工作、生活而备感光荣和自豪。
从冬天走到春天,又从夏天走到秋天,年复一年,他由司炉、副司机走向司机岗位,在火车头上干了整整10年。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驾驶的机车也有了很大变化,蒸汽机车、内燃机车是他成长的摇篮,后来又考取了电力机车的驾驶证。在他看来,“大车”是神圣的岗位,“驾驶证”就是辉煌的象征。诚然,那个年代是苦了一点儿、累了一点儿,也正是这苦、这累,给了他毅力、坚强、智慧和力量,为以后的工作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8年,徐宜发走上领导岗位后,深深地认识到,企业干部必须懂得业务技术,当今时代是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各级领导干部都肩负着重要责任,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随着岗位的变动,从机务段到分局,又到路局,他始终没有离开心爱的火车头。老习惯没有变,经常在检查工作的时候上车开上一段,特别是对新型机车更是要亲自驾驶,要亲身感受它们的技术先进性。他不仅在国内开,而且在国外考察时,也亲自驾驶外国的火车。2003年在法国考察时,他驾驶TGU机车,时速达到300多公里。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