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说,江西省余江县至今能驰名中外,主要缘于两件事。
一件事是毛泽东发表的《送瘟神》。1958年6月30日,毛泽东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的消息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次日写下《送瘟神》:“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可见,当时的余江县曾经是多么荒凉。
另外一件事就是余江县出了个张果喜。在余江县城,随便找到一个人问起张果喜,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然后告诉你,那是余江的福星。在余江,最宽阔的马路叫果喜路,最壮观的大桥叫果喜大桥,最漂亮的居民小区是张果喜开发的,最打眼的电视台是张果喜捐资修建的,县重点中学的教学楼、县福利院也是张果喜修建的,他还拿出100万元在江西设立了“果喜教育奖励基金”。
1973年,21岁的小木匠张果喜靠变卖祖房的1400元人民币开始了创业;10年后,当大多数中国人还在小心翼翼地谈论赚钱时,他已经向外界宣布他的个人资产达3000万美元,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公开的亿万富翁;1993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天上的一颗星星以他的名字命名,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企业家。
弹指一挥间。当我们回头望去,却见那些同时代涌现出来的改革家、企业家绝大多数被历史的潮流淹没了。而在江西省的余江县,在被《纽约时报》尊称的“建在稻田里的帝国”中,张果喜,这位江西果喜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仍是豪情依旧,风采依然,雄踞于中国富豪榜之列。
是的,大浪淘沙,剩下的才是金子。
从中国的第一位亿万富翁,到中国的第一位“上星”的企业家;从打胜“中国第一大商业秘密侵权案”,到32年的“最先富而永不倒”,张果喜,这位不断创新、不断创造奇迹的企业家,一次又一次地吸引着媒体的眼球。
“要吃饭的跟我来”
1952年,张果喜出生在江西省余江县一个普通农民家中。没有任何人会想到,多年以后,正是因为这个人,余江才得以声名大震,百姓才得以更加富足安康。
张果喜的童年是在贫困中度过的。两岁时母亲就去世了;读完小学,刚刚升入初中,“文化大革命”的狂潮就席卷了余江县,学校里已经无书可读,15岁的张果喜只好到余江县邓埠农具修造社木工车间去当学徒。
1973年9月,当邓埠农具修造社摇摇欲坠、濒临倒闭之际,不满21岁、身为车间主任的张果喜振臂一挥——“要吃饭的跟我来!”他跑回乡下把祖屋卖掉,带着21位父老乡亲,用所得的1400元开办了余江工艺雕刻厂,开始了创业生涯。
然而,单靠这点钱,发工资也发不了几回。木器厂必须找到能挣钱的活干。可附近农村里,就是有点活计,又能做出多少钱?张果喜必须另找出路。
于是,张果喜带4个人揣200元钱闯进了大上海。因为怕被扒手扒去这笔“巨款”,他们躲进厕所里,每人分50元藏在贴身口袋里。晚上舍不得住旅馆,就蜷缩在第一百货公司的屋檐下打盹。
终于,坐落在九江路的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大厦没有辜负他们。在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陈列样品的大厅里,张果喜看上了一种樟木雕花套箱。套箱是由两个或三个大小不一的箱子组合而成的,每个箱子都是单独的工艺品,套在一起又天衣无缝;箱子的四沿堆花叠朵,外壁层层相映着龙凤梅竹,十分精美。当他听说每件套箱的收购价是300元时,简直觉得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300元啊,他们4个人千里迢迢来闯上海,全部盘缠也才不过200元呀!他决定接下这批活。
抱住“佛龛”摇钱树
张果喜是个有心人,他对伙伴们的木工技艺心中有数,知道要做这样精细的活计还有难度,所以先在上海艺术雕刻厂学了一个星期的木雕技术,把看到的一切细节都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临走时,他还从上海艺术雕刻厂的废纸堆里拣回了几张雕花图样,又顺手牵羊地带走了一只报废的“老虎脚”。
回到余江他就立即召开全厂职工大会,然后把工人带到有“木雕之乡”美称的浙江省东阳县,向老师傅学习;又把东阳的老师傅请到余江来教……就这样,张果喜如期交出了高质量的樟木雕花套箱。他们独具一格的“云龙套箱”,轰动了1974年广交会。
1979年秋天,张果喜第二次闯进大上海。同样在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样品陈列厅里,他看中了比雕花套箱值钱得多的佛龛。
这是专门出口日本的高档工艺品,日本国民家家必备的“三大件”就是轿车、别墅、佛龛。佛龛用来供奉释迦牟尼,虽然大小只有几尺见方,结构却像一座袖珍宫殿样复杂。成百上千造型各异的部件,只要有一块不合规格或稍有变形,到最后就组装不起来。因为工艺要求太高,许多厂家都不敢问津,但张果喜却看中了它用料不多而价格昂贵,差不多是木头变黄金的生意!
张果喜签了合同后带着样品回到厂里,一连20天泡在车间里,和工人们一起揣摩、仿制,终于取得了成功。
张果喜抱住了这棵“摇钱树”,第二年,他的企业创外汇100万日元,其中65万日元是佛龛收入;1981年,他们创外汇156万日元,佛龛收入超过100万日元!
为了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张果喜对于产品的质量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有一次,一个工人在雕刻佛龛横梁上一左一右两条龙时,左边的龙须比右边的龙须短了两厘米,张果喜竟生气地摔断了那根价值几百元的横梁。他说:“宁可自己受损失,也不能砸了厂里的招牌!”
就是凭着过硬的质量,余江工艺雕刻厂的产品战胜了资历深、技艺高的韩国和台港对手,几乎垄断了日本的佛龛市场!
在张果喜赚到第一个100万元时,他拿出了其中的22万元,为当地中学扩建校舍。自此,事业日益做大的张果喜,在社会公益事业上陆续投入了2000多万元。
“张果喜星”诞生
在余江工艺雕刻厂旧厂区内的鲜花绿树丛中,矗立着一座由张果喜亲自设计的汉白玉雕牌楼,上面不仅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8个大字,还镌刻着张果喜和当初跟随他创业的21名员工的名字。
张果喜充分地利用着天时、地利。由于订货量的逐年增加,他果断地在同业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先后在浙江、江西、上海、江苏建立起32个分厂,生产人数达到4000多人。1988年,当海南省刚刚被确立为经济大特区时,张果喜当即带领人马赴三亚考察,投资1500万元,组建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接着又在深圳组建了宏达工艺有限公司,成为他们进行国际贸易的纽带和窗口。
1990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以余江工艺雕刻厂为主体的企业集团成立。为实施“二次创业”,投资5个多亿,新上了化工发泡材料、小汽车零配件、服装机械、酒店旅游、微型电机等五大类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分别在深圳、东莞、上海、厦门、海南等地新增9个生产厂,由此走上多元化发展道路。
1992年12月6日,刚进入不惑之年的张果喜得到一项特殊的荣誉: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他们发现的“302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果喜星”,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向他颁发了证书,由此他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企业家。
当张果喜走向主席台“摘取”这颗星的那一刻,全世界无数的目光都聚集在这里,聚集在这位身处偏僻县城却是中国第一位亿万富翁的身上。
蹊跷的合资
通过“二次创业”,他们摆脱了单一传统产业的束缚,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的转化,促进了企业的产业升级,尤其是1999年从美国引进的世界最先进的高科技项目——无刷无槽永磁直流电机,填补了国内空白。经过几年的自主研制和开发,企业不仅提升了原有的技术水平,而且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世界电机生产技术上占据了制高点,使企业由“大”的排头兵迈进“强”的行列中。
1997年7月29日,美国杰恩公司代表程大卫带着本公司掌握的无齿无刷直流电机生产专利技术慕名专程来到江西余江果喜集团总部与张果喜洽谈合作。
无齿无刷直流电机生产技术原先专用于美国宇航和军工产品,在全球民用工业中尚未得到应用。作为一名成熟的企业家,张果喜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很有开发前景的高科技项目因为电机几乎是一切现代机械的“心脏”,用这种技术开发生产出的第三代电机将有可能在机械制造业引发一场革命。经过进一步洽谈,双方很快在合资合作这一重大问题上取得一致看法,并形成了会谈纪要。
半个月后,张果喜收到程大卫返回美国磋商后发来的传真,言明杰恩公司将果喜集团视为在中国的首选合作伙伴。随即,张果喜以最快的速度组建筹备工作班子,就合作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协商草拟合资合同、公司章程、有关协议等一系列文件。
同年11月中旬,杰恩公司行政首长(相当于中国企业的法人代表)黄崇期博士来到果喜集团总部进行实地考察,并就花费近5个月时间草拟的各项文本进行磋商,很快达成合作意向,确定合资公司内杰恩公司占40%的股份、果喜集团占60%的股份。剩下的程序就差双方正式签署合同文本了。
然而杰恩公司此后却杳无音讯,直到一年之后,“消失”已久的黄崇期博士突然约见张果喜,要求继续合作。张果喜感觉事情蹊跷,即向美方提出质疑,美方当即表示其间未与其他企业合作过。出于对美方的信任,张果喜同意与杰恩公司重新合作。双方在当年圣诞节前签订了正式合作合同。
第一大商业秘密侵权案
而正是这个项目却使张果喜陷入一场恼人的官司之中。1999年初,张果喜从美国返回余江后,便紧锣密鼓地进行合资公司的筹备工作。不久就拿到了工商执照,标志着中美合资企业——江西喜泰电机有限公司正式诞生。此后,喜泰公司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并开发美方的“实验室技术”。
然而,就在喜泰公司着手准备进行实际生产之际,广东南海公安局于1999年10月分别在深圳和黄山刑拘了喜泰公司总经理等3位工程师,并派员于10月15日来喜泰公司强行搜查,要求扣押并带走美方投入合资公司的全套技术资料。
此案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也惊动了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公安部责成南海公安局依照法定权限,将此涉外案件移交上级公安机关——佛山市公安局处理。佛山市公安局经过调查取证及案情分析,界定此案不过是南海汇泰公司合作双方的经济纠纷,而不是刑事案件。2000年1月10日,佛山市公安局解除孙伟阳等4人被刑拘100天的强制性措施,1月17日正式宣布撤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999年12月16日,南海汇泰公司正式向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状告果喜集团、杰恩公司等9个被告“恶意相互串通”,盗走原告全部无齿无刷电机技术、样机及经营合同、销售合同、评估报告等,用于生产与原告相同的无齿无刷电机产品和零部件,致使原告的企业彻底瘫痪,巨额投资严重损失,已签订5年期达65亿元人民币的产品销售合同不能履行,无法获取应有的利润12.63亿元人民币。
据此,南海汇泰公司请求法院判令:9个被告共同侵犯了原告的商业秘密,需赔偿经济损失人民币2.4亿元。第二次庭审汇泰公司又将其变更为1.4亿元。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于同年12月22日受理此案,并根据原告提出的诉讼保全申请,查封和扣押了果喜集团、喜泰公司的多处财产和技术资料。
此案当时曾引起国家领导层的关注,有关领导先后两次批示,要求中央七部委和广东、江西两省主要领导重视此案。最高人民检察院也直接介入调查此案,并实事求是地将该案定性为合资公司双方的经济纠纷。
案件涉及国度之多、诉讼标的之大、案件审理过程之复杂,实属罕见。该案因为涉及美国、加拿大的企业和人员,还引起了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加拿大驻广州总领事馆的关注和介入。自1987年“商业秘密”一说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首次亮相以来,本案的1.4亿元诉讼标的是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
这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的我国第一大商业秘密侵权案,经过4年的审理,终见分晓。广东南海汇泰电机有限公司起诉江西果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美国杰恩电机有限公司等商业秘密侵权一案,在一审判决后已过30天的7月18日终于尘埃落定。
判决结果还事情真实面目——张果喜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五大格局竞争明天
如今,果喜集团终于从一个小作坊式的企业发展成为在国内外拥有21家公司的企业集团,步入了现代化管理、多元化经营、规模竞争、集约化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同时集团将对原来的小行业进行适当调整,最后形成以“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五大行业格局,即电机、木雕、保健酒、化工、酒店旅游,并将把电机作为五大行业中的重点。
“做生意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张果喜说,“我提倡先做后学,在实践中摸索。这些年来做企业,我总结了一个规律,要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家应具备五个力:情报力、想象力、判断力、决策力、实施力。情报力就是信息,要从四面八方调查、获取信息,包括与朋友聊天、出国考察、参加商务活动等。听到以后,想象分析这消息是否真实,如果是真的,就要判断这项目能不能搞,可行性有多大?然后就要进行决策,这时候基本上八九不离十,最后就是实施,人力物力财力全部上。”
现在,国内、国外四处奔走,张果喜就像个甩手掌柜的,除了战略方面的重大决策之外,其余的都由各公司自行处理。所以与众多的民营企业家相比,张果喜潇洒许多。
而这么多年,在果喜集团的中、高级管理层中只有四五个人是他的亲属,所以张果喜认为果喜集团不是家族式企业。在他的亲属当中,能管理的去管理,能打工的去打工,能务农的则务农,用他的话说,适合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切不可都依靠企业来生存。“即便是家族企业,也不能用家族式的管理方法来管理,这样会制约企业的发展。我们的企业是根据不同的行业需要,本着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的原则来选聘人才的。”
张果喜认为,“我们的企业在中国,就应该了解中国的国情,应该掌握我们国家每阶段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好企业的方向,所以我常讲,企业家可以不从政,但不能不关心政治。还有一个根本因素,作为知名企业老总的一言一行,老百姓都特别关注,所以我一直要求自己要与员工和老百姓保持亲一点再亲一点的融洽关系。此外,我在充分考虑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为地方与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好事。”
如今,张果喜又开始了新的征程。我们从他自信的目光中,已经看到了那些闪烁的光亮——那也许就是未来成功的希冀吧。
<张果喜档案>
张果喜,1952年7月出生,江西余江人,高中文化,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现为果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果喜1966年参加工作,先后在余江县邓埠农具修造社当学徒、担任木工车间主任。1973年,张果喜带领21名工人从濒临破产的邓埠农具修造社分离出来,用变卖祖房所得的1400元钱创办了余江工艺雕刻厂。
自1984年以来,张果喜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200多项,其中有三度省劳动模范、两度全国劳动模范、连续20年江西省优秀企业家、首届全国百名优秀青年厂长(经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届中国经营大师、首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第二届全国优秀企业家、首届中国改革风云人物、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创业企业家、亚太最具创造力之华商领袖、首届全国高级职业经理、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等殊荣,他的事迹多次被收入世界名人录。1992年12月,国际编号“3028”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张果喜星”,张果喜成为中国企业家摘“星”第一人。
张果喜还担任本届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副理事长、中华全国工商联执委、亚太文化财富论坛、亚太华商领袖联合会常务理事、江西省工商联副会长、江西省个私协会副会长,并先后当选为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作者手记>
良好的心态是前提
□李元友/文
很久了,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在中国,昨天那么多看似朝气蓬勃的民营企业,一夜间却成明日黄花、光荣不再,甚至随风飘落、无影无踪;“打造百年企业”、“可持续发展”几乎是所有企业的梦想和口号,而在他们当中不乏聪颖过人之人、理想壮怀之人和稳健务实之人,然而,时光荏苒、大浪淘沙,终究能够坚挺下来的却寥寥无几、微乎其微。那么,一家企业究竟靠什么才能长治久安?一个企业家究竟靠什么来控制企业才让企业经久不衰?
汽车在雨水的冲刷中奔行着,在通往余江县的路上,当这个问题再一次跳跃出来时,我知道,我很快就要找到答案了。
从“中国内地最早的民营企业”到“新中国第一位亿万富翁”再到“中国第一位‘摘星’的企业家”,豪情依旧的张果喜,一次次创造了中国企业的奇迹。他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业历程,曾鼓舞和激励过无数的热血男儿投身商海。如今在经历了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计划走向市场经济的坎坷之路后,我们惊奇地发现,张果喜的成功,可谓是浓缩了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全过程,而他无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先实践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雨停了,雨后的阳光清爽而明亮。做客于张果喜家宽敞的客厅里,听张果喜给出的答案: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战略,有一个富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有一个战斗力强的团队。
就是这位豪放而激情的企业家,32年的企业运作竟从未失过手,而且每创立一个新的企业都能成功立足。“我打的是迷踪拳,”张果喜说,“要靠情报力、想象力、判断力、决策力和实施力来支撑。”
早在20世纪70年代,张果喜就针对传统经济体制和经营模式下形成的弊端,探索式地提出打破“三铁”(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创新了一套多劳多得的计件工资制度和一厂三工(正式工、合同工和临时工)、任人唯贤的人事制度。
不同的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自然是不同的。从1973年的“敢为天下先”,到发展过程中的“超越自我”,我们原以为张果喜的“常青树”本是郁郁葱葱了,不料他的思维又开始了新的跨越:“我们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富于变化的时代,必须迅速拿出适应变化的举措和行动,今天的核心竞争力也许就是明天被淘汰的能力,所以必须站在市场和科技的前沿,拿出世界最为领先的产品。”张果喜深感自豪的是他的高科技电机产业,今后将成为企业未来的核心产品,用他的话说是“赚外国人的钱”!
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化总是把官本位摆在前面,而其他的都统统在后面排队了。于是,在充满功利的商业时代,往往是官场失意了再进商场,商场得意了再盯紧官场,在“现在社会还没有把企业家当作资源”、企业家地位还亟待提高的时代,张果喜很早就上演了“给官不要”的一出戏。
20世纪80年代末,江西有关方面注意到张果喜的年轻有为及其管理方面的才能,有意推荐他担任鹰潭市副市长,被他委婉拒绝。由此可见,张果喜对“得”与“失”的平衡理解和把握都极为准确,这也是他作为成功者为什么总能抓住机遇而不是患得患失的原因所在。
良好的心态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前提。“厂富不忘社会忧”,“先富带后富”,就这样,张果喜32年来凭着他良好的心态,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
“干!”在张果喜自家的餐厅,身为东道主的他豪情满怀地端起一大杯38°的喜盛酒一饮而尽,当然也要逼着我们同饮了。面对这位32年拼杀商场的企业家,我们不由地发出这样的感慨:果然是英雄不倒,宝刀不老,还是当年的好酒、好人、好心态!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