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黄土之魂·隆起中国有机化工产业的龙脊

企业报道  2014-01-02 10:17:56 阅读:
核心提示:一个伟大的时代,英雄必然属于成功者。这不是庸俗的成败英雄论,而是一切伟大时代的逻辑。失败的英雄只会产生于失败的时代。伟大时代必将产生成功的英雄。

  长剑出鞘·铸魂

  一个伟大的时代,英雄必然属于成功者。这不是庸俗的成败英雄论,而是一切伟大时代的逻辑。失败的英雄只会产生于失败的时代。伟大时代必将产生成功的英雄。

  1

  仝立祥虽不曾想成为英雄,但他始终渴望成功。

  1990年5月。上任不久的山西维尼纶厂厂长仝立祥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多年之后,他仍然有这样的习惯。去省城太原,坐大巴;去北京,坐火车;去国外考察,坐飞机也是挑最便宜的经济舱,为的是给企业省下差旅费。

  去北京他要找的是清华大学。他知道,目前国内只有清华大学有PVA新型反应器构件的专利技术,他要寻找到这个技术的拥有者,和自己这家来自山西洪洞县赵城镇的一家传统型化工化纤企业来联手改造一套日本引进的VAC合成反应器设备。

  这个技术出身的掌门人,比谁都知道技术的分量。PVA的产量上不去,企业效益就上不去,卡就卡在这个VAC合成反应器上了。

  他的心里一天也没有平静过。要上新设备,没钱;只能想其它办法,想来想去就这一招,用国内的技术来改。

  同样的设备当时在全国共有11套,都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引进的技术,是生产PVA的关键设备。通过改造来扩大产量,几家企业都想过,可没有绝对的把握谁也不敢动,改好了便罢,改不好影响了生产,错过了PVA大好的市场可就损失大了,责任也就大了。

  早在担任总工程师的时候,仝立祥就开始注意国内PVA生产技术的信息,自从他看到清华大学获得VAC新型反应器构件专利技术的消息那天起,他就笃定了要来一趟北京。凭着他多年来在企业的摸爬滚打,对PVA 技术的熟悉和对VAC反应器的了解,他就不相信,20年后中国的专利技术会改造不好这台日本设备?

  穷家难当。仝立祥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来用。这家始建于1970年的企业,折腾了近14年,停停建建、建建停停,到了1985年才出了点产品。厂子偏僻,人才留不住,技术跟不上,设备陈旧,产品落后。可大伙儿都指望着厂子吃饭。他这个当家人不操这份心,谁来操心?

  过去,上级几次派来厂长、副厂长,时间不长人家就呆不住了,这不能怨人家。他自己是习惯了,从1979年到1990年,11年了,啥苦没吃过,啥累没受过?

  吃过苦的人才知道勤俭过日子,不当家不知柴米贵。3年调整,企业资金回笼困难,三角债问题成风,每月回笼的资金也就勉强够开销。但是再穷也要上技术改造。

  火车很快走出了山西,在黄土高原宁静的夜晚里,车轮和铁轨的撞击声是那样的清晰而深沉。

  仝立祥几乎一夜没有合眼。每一次,当他的决策将能为国家带来巨大效益的时刻,他就抑制不住这种心情,如同母亲盼望远方的游子。

  只有他知道,这一次改造的成败对于这个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有多么重要。这只是第一步,更大的梦想还在后头,可是迈不好这一步,往后的一切都是空想。他受不了人家戳脊梁骨过日子。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PVA产品的黄金时期。PVA  学名叫聚乙烯醇树脂,主要用于纺织行业经纱浆料、织物整理剂、维尼纶纤维原料;建筑装潢行业107胶、内外墙涂料、粘合剂;化工行业用作聚合乳化剂、分散剂及聚乙烯醇缩甲醛、缩乙醛、缩丁醛树脂;造纸行业用作纸品粘合剂;农业方面用于土壤改良剂、农药粘附增效剂和聚乙烯醇薄膜;还可用于日用化妆品及高频淬火剂等方面。

  谁拥有了PVA 谁就将在中国有机化工市场拥有一席之地。

  拥有了中国有机化工市场之后呢?当然是进军国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之后呢?他不敢想得太多。和他的年龄比较起来,47岁开始的梦想的确来得太晚了。

  他的青春、他的激情呢?在学校,他的成绩最拔尖,可一论出身成分,好学校根本没有他的份儿。1968年从太原工学院毕业,已经整整22年过去了。人生能有几个22年啊!当年那个意气风发要为祖国化工事业奉献一生的少年,如今已经将要到知天命的年龄了。

  在他的梦想快要熄灭的时候,这个时代点燃了他的激情。

  从山西到北京,一路上,他能感受到这个时代的心跳。还在担任企业技术领导工作的时候,他就预感到,这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这个时代,打开了仝立祥的生命舞台,他没有任何迟疑、没有一点杂念、没有分毫计较,一个国有企业的领导者在47岁的年轮冲进了一个注定不再属于他个体生命的舞台。

  仝立祥一下火车,就赶到清华大学实验室。短短几句话,清华大学的专家被眼前这个看起来有点瘦弱,却又有几分儒雅的厂长感染了。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国有企业,太需要这样的热忱了。

  一个对自己的技术充满了自信,一个对VAC合成反应器的改进充满了渴望,两双热情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第一次亮相,他就赢得了掌声与喝彩。

  对从日本引进的VAC合成反应器的“大手术”,一举获得成功,改造后的技术设备,达到了当时的国际领先水平。三维集团仅仅投资60万元,就将企业的产品生产能力提高了20%,为企业每年新增产值2500万元。

  5年之后的1995年,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当年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全国化工系统仅有的7项二等奖之一。

  几乎所有的优秀企业家都有这样共同的特质:他们能从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其中蕴藏的巨大利益。

  在如潮的掌声中,参加改造的小伙子们一蹦三尺高,仝立祥却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兴奋。

  是不是这就是老了?不是,他还没有。那是一种和年龄相关的理性和冷静,一个巨大的忧患在他的内心盘桓,让他永远难以兴奋。

  那一天,他没有直接回家,这是他多年来的习惯,每一次出差不管多晚,他都要到厂子里去看一看、走一走。

  他眉头上的疙瘩一夜也没有舒展开来。

  2

  清醒者的痛苦在于他时刻能感受到痛苦的存在。

  VAC合成反应器改造的成功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

  谋深者计远。他考虑的是未来。市场竞争的成败是相对的成败,你进了一步,别人也进了一步,等于没有前进;别人进了两步,等于自己退了一步。对于这个实际投产不到10年的化工企业来说,仝立祥比谁都了解家底。

  他已经带领着企业实现了“利税分流,综合承包经营”,这在山西省还是破天荒的第一家。这次触及体制的改革虽然步子不大,但在山西省企业中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仝立祥不看重这些,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是从他踏上岗位的第一天就给自己定下的标准。为啥要改革,不是为了唱高调,而是企业发展的必须。利税不分流,企业利益指标的考核就不能实现;不搞综合承包,企业就是“大锅饭”,员工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

  仝立祥这一块心病还是产品。

  仝立祥不止一次地告诫身边的人,一个企业不能只靠一个产品养活着。所有鸡蛋都在一个篮子里,走路摔一跤也能把企业摔个半死。好比人走路,得有两只脚,不能靠一只腿蹦跶。

  仝立祥的眼睛像雷达一样在化工市场上开始扫描。

  1990年的一天,一份来自德国汉高公司的传真送到了仝立祥的办公室。

  这是一份非常普通的传真。大意说,我们公司要购买150吨PVA 17-88产品,希望能和贵方接触。

  如同一个在密林中寻觅猎物的优秀猎手,仝立祥在第一时间抠动了扳机。

  享誉国际的汉高公司来中国购买化工产品,这种不寻常的行为,让他看到了行为背后的巨大商机。

  这种类型的PVA是国际上用来生产白乳胶的重要原料。他很快判断,汉高公司购买的目的,也是为了生产这种白乳胶。

  这说明,在国际市场上白乳胶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仝立祥大手一挥,上马白乳胶!这一年,山西维尼纶厂开始以自己生产的醋酸乙烯和聚乙烯醇为原料,自主开发了年产6000吨的白乳胶产品生产线。用的就是德国汉高公司来订购的原料。

  白乳胶产品一经投放市场迅速飘红,成为企业又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应当说,三维集团白乳胶产品的投产,具有某种戏剧性。

  如果我们解读了这种戏剧的背景,就不再觉得这仅仅是一个偶然。

  所有的偶然,都只是必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PVA和白乳胶产能的扩大和在市场的飘红,让这家企业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短短一年时间,仝立祥的“三板斧”,斧斧让同行刮目相看。

  仝立祥没有止步,像一个短跑选手,他没有时间去看自己的对手。牵引着他奔跑的只有一个梦,那个梦没有终点。

  第三篇 大路如虹·超速度

  飞翔是一种速度,它比梦想更快、比路更遥远。英雄的路永远通向梦想的远方。

  1

  一晃5年过去了。

  这5年都发生了多少事情,仝立祥已经数不清楚了。

  他只记得每一天的日落和月落。他像一个永不停息的马达,在岁月的齿轮上疯狂的奔跑。只是苦了那些跟随着自己的孩子们。他们和自己一样,没有一个完整的休息日、没有一天在12点之前合眼。前30年睡不醒,后30年睡不着,他是睡不着的年龄了,可手下的员工却都是要睡觉的年龄啊。

  有时候他有些歉疚。白天干不完的活,晚上干;5天干不完的活,周末干。就连被称为经济动物的日本人都看不过去了,问他,你们这样干是为了谁呀?为自己吗?

  他笑一笑。不笑他又能怎么回答?他想告诉他们,是为了国家,因为我们国家还很落后,我们的化工产业更落后;他想告诉他们,是为了企业,因为我们企业还要发展,我们的未来更需要去拼搏。他什么都没有说,心里却有几分骄傲,只有在我们这个国有企业,才有这样的好员工。

  有人给仝立祥统计过,这5年,山西维尼纶厂在他的带领下,几乎是年年上项目、月月赶工程,企业的利润、税收和员工的福利几乎每年上一个台阶。

  1991年,仝立祥用企业的工业废渣、废气等为原料,建成了一个年产1700万块碳化砖生产装置。变废为宝向来是仝立祥的拿手好戏。这个项目当年就获省新产品技术难题攻关奖。

  企业富了,可富了更不能忘本。在仝立祥眼里,山西维尼纶厂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是财富。1994年,仝立祥又把公司原有的旧厂房和闲置设备利用起来,以甲醛和自产乙醛为原料,当年就开发了年产1000吨季戊四醇产品,后来经过几次扩改,如今已达到3000吨的生产能力,同时还联产甲酸钠1500吨。别看这是利用废旧厂房改造的生产线,可是产品的质量一点也不次,这条生产线上下来的季戊四醇产品可是响当当的省优质产品。

  仝立祥说,能节省就是创效益。别人上一套1.2万吨的生产装置投资3亿多元,咱们上一个2万吨的生产装置才1.87亿元,省一分不就是多挣了三分?

  哪儿能省、哪儿不能省,仝立祥的心里很清楚。他从来不忽略细节问题。

  这恰恰是被他的竞争对手所忽略的。技术出身的仝立祥知道,一项技术的成败,往往就取决于一些细节上的成败。关键的环节往往处在细节上,细节之点往往成为过程的关键。

  化工生产的水质问题常常被一些企业所忽略。但是,仝立祥执意要上马水处理改造项目。这个投资高达1700万元的技术项目,受到了最多的争议和反对。仝立祥决断但从来不是“一言堂”,他每年都向企业职工代表大会通报企业发展的状况,认真听取员工们的意见。作为党委班子的班长,他也非常注意倾听党组成员的意见。他说,正是水的质量,不仅会造成设备腐蚀,还会导致锅炉超量排污。算一算,三维的这些设备值多少钱,每年花在排污上的费用是多少钱?环境保护的社会效益又值多少钱?

  三维集团终于采用先进的膜(反渗透和EDA)处理技术,全部改造完成后,软水氯根由原来的90mg/L减至4mg/L以下,水中离子含量减少95%以上,工艺用软水与锅炉用软水得到彻底改善,从而根本改变了锅炉排污率高、工艺设备腐蚀严重的问题。

  应当说,对于工业企业来说,产品就是企业的生命。一个企业的存亡,在于企业能否实现产品流的畅通。而这种畅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产品的内在功能和生产能力是否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技术。仝立祥扭转企业乾坤的第一桶金,就是从技术中淘取的。有人说,三维集团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技术和产品的革新史和嬗变史,可以说,这句话毫不夸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仝立祥是最早体会这句话又是最先将它应用于实践的企业家之一。

  1998年,仝立祥采用了职工的合理化建议,利用闲置设备对有机回收二塔、分解塔等生产瓶颈进行配套改造,使企业年增创利润600万元。

  这一年,三维集团还对锅炉系统实施改造,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CL)。在电炉、污水系统实施改造,采用IC工控系统,将PVA生产的控制工艺提高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三维集团还在国内同行业首家采用垂直筛板、导向筛板等国内先进适用的新型塔盘,提高了分离能力。同时,利用国内科研院所研究成果进行塔器改造,建成了国内同行业中最大的合成反应器和聚合釜,使企业现有设备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2

  他的时间都铆在企业上了。

  他只记得这几年来,办公室主任老喊他吃饭。又是吃饭,抬手看看表,又过了20分钟,他有点无奈,跟着年轻人一起上食堂了。

  这是他自己给办公室主任的特权,要不然他又会忘记今天的晚餐了。

  免不了还会挨一顿年轻人的数落:你的身体又不是你自己的,你饿坏了我可担不起这个责任!

  可他就是心疼时间。草草吃了几口,他又张罗工作去了。

  他在和时间赛跑。他喜欢赛跑后的胜利。

  22年,整整22年啊。22年耽误的不仅是自己,还有一个中国的化工产业。

  在中国有机化工产业自给自足、蹒跚前进的时候,一批世界级的有机化工公司却在飞速崛起,它们不仅控制着世界市场的产品价格,并且对东方这块巨大的市场垂涎已久。

  他能不着急吗?他每3句话就会出现1个国际一流的竞争公司。这个连做梦都在思考企业未来的厂长,比谁都清醒地意识到中国有机化工产业面临的危机。他正视成绩,却不喜欢恭维。

  看看我们的产品吧,仝立祥说,哪一样能和国际一流公司媲美?企业要发展,靠的是产品。没有这个拳头,什么都玩不转。不能满足于我们目前的成绩,要向前看、向远处看,我们的对手不仅仅是国内企业,还有国外一流的化工公司!我们是落后了,所以我们要迎头赶上。

  跟在人家后面跑,不快一点怎么行啊!一路上,仝立祥就是这样奔跑过来的。从1990到2004年,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位长者的身影,那就是奔跑。他在奔跑中瞄准一个个对手,然后追赶它,缩小差距,与之比肩,直至最后超过它。

  这一次仝立祥瞄准了德国汉高。

  汉高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大粘合剂生产公司,拥有世界一流的白乳胶生产线。

  他需要一把利刃,刺穿国际市场的壁垒。1994年,执著和充满东方智慧的仝立祥,成功地用170万马克的低廉价格引进了德国汉高公司的乳胶关键生产设备和技术配方。

  还没有等到那些反对的人来质疑,仝立祥就用现实粉碎了所有的流言。这次引进不仅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占领了国内技术制高点,而且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白乳胶行业的空白,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外汇。

  引进后,三维集团白乳胶的生产能力从原来的几百吨一下子提升到了3.5万吨,品种也从最初的几个品种2个系列增加到了40余种12个系列。新型的白乳胶产品一问世就窜红全国市场,牢牢奠定了三维集团在全国同行业中的龙头地位。

  不要鲜花,也不要掌声。他喜欢低调。

  3

  1992年,山西维尼纶厂被列为山西省第一家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试点企业。

  又是一个第一。

  这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催开的一朵改革之花。

  国有企业的改革到了1992年,才迎来了对体制的深刻反思。仝立祥的心情有一点复杂。

  不过,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他举双手赞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转换就没有出路。仝立祥牛刀小试,率先对企业车队进行改革。

  仝立祥看到了当时运输市场的变化,一方面,社会运力已完全能够满足企业运输的需要;另一方面,公司的运力大量闲置,造成企业资产的浪费。经过讨论和研究,仝立祥大胆将车队进行了拍卖,这在山西省乃至全国都是个破天荒的创举。

  改组之后,企业负担减轻,公司运力解放,公司员工拍手欢迎。非生产性资产的改组和承包,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盘活了企业资产。

  这种被仝立祥称为“精干壮大主业、放开搞活辅业”的资产剥离思路,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成为企业资产重组的一个重要原则。

  2002年9月23日,三维集团实施了维修工专业化改组,基本实现了维修人员的优化组配和综合利用。

  2002年 9月25日,三维集团成功实现了小车的拍卖和租赁,每年可节省车辆使用费用40余万元;另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司机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主动性,提高了服务质量。同时也全面缓解了用车矛盾。

  2003年,三维集团尝试对电石分厂实行承包经营,建立灵活高效的内部管理机制,真正实现员工的工资收入与劳动成果挂钩,增强了职工的责任心、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使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持续10余年对企业资产的良性组合,确保了如今三维集团核心资产的优良品质,成为三维集团持续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是1992年,仝立祥给全体职工都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这可是一件大事儿。在仝立祥看来,职工利益无小事。这些年来,公司一直按时足额缴纳养老和失业保险金。

  即便是后来洪洞县实行了养老保险的社会化发放之后,仝立祥也没有把这个包袱甩给社会。企业仍然落实“两个确保”,如今企业的36名离休职工、668名退休职工和192名下岗职工都能在企业的关心下,按时领到社会保障资金。

  仝立祥的心中放不下这些好职工。

  职工们也放不下他。这几年,改进PVA反应器、上马白乳胶、引进德国汉高技术、转换经营机制,哪一项事情能少了仝立祥的身影?仝立祥明显憔悴了许多,但他仍然那样忙碌、仍然那样奔跑着,他在酝酿着一次又一次的冲刺,一个撼动中国化工产业的奇迹。

  历史的时钟指向了1995年。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