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节能减排>> 正文

淮河无法承受工业污染之重

企业报道  2014-01-02 10:13:24 阅读:
核心提示:“如果淮河水质变好,我们渔民会一天天好起来,如果淮河继续被污染,我们将失去生存的权利!”淮河下游的江苏省淮安市的渔民刘培营这样对记者说。

  “如果淮河水质变好,我们渔民会一天天好起来,如果淮河继续被污染,我们将失去生存的权利!”淮河下游的江苏省淮安市的渔民刘培营这样对记者说。这位河桥镇茅湖村原来的百万富翁现在却因养殖螃蟹而欠债70多万元。而这个损失的直接原因就是今年7月底从淮河上游下泻的历史上最大的一次5.4亿吨、150公里长的污水团。淮河下游盱眙县水产品的死亡率达到90%以上,直接损失3.1亿元,占盱眙县渔业总产值的一半。

  淮河污染触目惊心

  目睹淮河下游致富又因污染返贫的现状责任心驱使记者追溯到淮河上游了解整个淮河被沿岸企业污染的现状。

  先看上游:富裕镇是靠小皮革发展起来的。河南省项城市丁集镇镇委书记马忠平告诉记者,镇里从事皮革以及相关产业的不下1万人,该镇的年人均收入是2420元,是项城有名的富裕镇,镇财政收入的60%—70%来自皮革。镇里有个河北村原来村子几乎家家都有皮革厂,多的时候有100多家,那时候污水可以随便排。此处离淮河的二级支流——谷河仅十几米,当地人告诉记者谷河这些年的变化:“小时候谷河的水可以喝,可以洗澡,现在都吃井水了,而且井都要打500多米,也没人敢在谷河洗澡了。厂子多的时候,谷河的水发灰。”尽管环保部门已经关、停、整改了不少企业,但由于环保资金的匮乏和执法力度不够,污染总是反弹。

  据介绍,河南省淮河流域经济比较落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地方政府和群众出于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建设了一批技术含量低、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的中小型企业,小皮革便是典型而且还是项城市的支柱产业。

  再看中游:村庄正被工厂吞噬。安徽省蚌埠市的农村几乎已没有了土地,都被附近的工厂买走了!当地人指着四周说:“那边是化工厂,那边是印染厂,那边是电化厂,那边是生化厂,还有一座十几万立方米的垃圾山……”这些厂子都把污水排到八里沟,再从八里沟流到淮河去!

  而在八里沟的一处可看到,附近的新亚化工厂生产过程中流出来的暗红色的废水没经任何处理就肆无忌惮地排入八里沟。八里沟的水又流到淮河,“反正上面排下来的也是污水,我们为啥不能排?”中游的企业竟然排污排得理直气壮。河南省环保局副局长李景明告诉记者:“现在已经到了要么企业消灭污染,要么污染消灭企业;要么环保消灭污染,要么污染消灭环保的时候了,环保部门对这次的整顿是花了大力气的!”

  一面是污染得面目全非的淮河,而另一面却是淮河流域经济在很快地发展,10年来经济增长了将近3倍。

  经发环保难以协调

  淮河污染就是一个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和谐的典型。尽管环保部门并不是不作为,始终在治理、保护着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在权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时,天平总是偏向经济发展一方。例如有的工厂它已拿到了工商局颁发的经营管理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居然还未办环境评价手续,据专家介绍,对于新建项目,环保部门的审批应该是工商部门审批的前提,部门之间审批程序的错位增加了治理污染的难度和成本,这也是造成淮河工业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产业结构来讲,淮河流域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是造纸、化工、食品酿造、水泥等高消耗、高污染、科技含量低的企业比较多,无疑也增加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的难度。

  资金的匮乏又是淮河治污的一个瓶颈。说起污水处理厂,沿淮各省环保部门都很无奈:“淮河流域本身就比较缺乏治污资金,很多县财政收入才几千万元,而建一个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的成本就在三四千万元,当地财政根本负担不起,哪里有钱建?建成以后还面临运行的问题,没有正常的运行投资渠道的话,建成后也很难发挥它的作用。

  淮河还有一个特别特殊的地方淮河流域干流总长1000多公里,但干流和支流上却有大小闸坝5000多座,形象地说,淮河已被闸坝切成了5000多段,致使淮河基本丧失自净能力。枯水季节,各闸坝往往关水数月,基本不流动,成了死水,污染严重。丰水季节,尤其上游泄洪时,高浓度污水团集中下泻,极易造成水污染事故。

  而最根本还是某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只抓经济不抓环保;或者只注意GDP的增长,没有注意环保法律法规的施行。但是不抓发展又怎么办呢?最关键的是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淮河污染治本之策

  安徽省环保局副局长徐家声说:“淮河流域集中了沿淮四省最贫困地区,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经济发展,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要靠发展,他呼吁要从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出发来考核GDP,把环保指标纳入官员的政绩考核,尽快建立与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徐家声认为这是解决淮河污染问题的根本,“只要领导重视了,治污就有希望了!”

  产业结构调整是治本。有人说,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是靠污染起家的。河南省环保局副局长李景明认为:“淮河流域的治理要从治本入手,标本兼治。而治本就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如何把有限的环境容量配置到优势产业中,以最低的污染负荷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优化环境资源的配置,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目的。李景明说,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压缩重污染行业在整个淮河流域的比例,减少造纸、酿造、化工、制革和印染等企业,对重点排污大户实行关、停、并、转、迁;要关小上大,实现规模经营。

  环保不是一个部门的事。如果各部门能坚决地把环保的第一审批权、一票否决权落实到位,无疑可以从源头上制止污染企业的上马,也就能从根儿上杜绝污染产生。

  虽说资金是问题,但是江苏省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江苏徐州市,虽然经济并不富裕,但现在却拥有了3座投入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29.5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6%。

  徐州市政府为此掏了多少腰包呢?其中一座在建厂当时投入了2亿多元,今年初,通过TOT(转让、经营、转让)形式,又收回了1.6亿元,其余两座通过BOT(建设、运营、移交)方式,由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自筹资金运行,市政府基本没掏钱。至于运行费用,自徐州市建立了污水处理费的收费制度后,每吨自来水征收0.84元的污水处理费,而3座污水处理厂每处理一吨达标排放废水,仅需要支付0.80元的运行费。很明显,市财政不仅不需要掏腰包,而且还有“赚头”。

  TOT和BOT治污新模式大大减轻了市财政的负担,改变了以前“建设治污工程,要靠政府多方筹措资金;治污工程运行,要靠财政长年累月掏腰包”的情况。

  安徽省环保局副局长徐家声认为:“环保部门不能仅仅依靠一两次专项行动来制止一些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怎样保证企业污染不反弹,从源头上遏制污染?必须寻求一种长效机制来代替这种人海战、疲劳战的专项行动。”要通过机制来解决企业的治污问题,把治污设施的运行和企业的生产剥离开来,即治污设施的管理要走向社会化,建立一个治污企业、运行单位和管理部门三者互相依存、互相监督的制度。通过这种机制能够避免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违法排污,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减少非法排污行为。其次,实施清洁生产,对不能达标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都要强制性地实施清洁生产,对企业生产的进料、使用的工艺、污染的排放等全过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审核,以达到减少能耗、减少物耗、提高效益、减少排污的目标。清洁生产可以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