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观点与评论>> 正文

慧聪网引发七大争议

企业报道  2013-12-31 09:51:23 阅读:

  正值互联网产业在中国发展已达10个年头之际,面对一波一波的互联网浪潮,中国互联网的行业大腕、精英代表首度齐聚近日在京召开的2014年中国互联网大会,共同探讨互联业的前景未来,其中慧聪国际总裁郭凡生的演讲更是引发了众多争议。

  争议之一:门户之争

  正当人们日渐认可门户之时,一种不同的声音开始出现,这类声音多是针对率先提出“行业门户”概念的慧聪网而来的。他们不承认行业门户,认为原有的门户网站已经完全可以解决行业门户的问题,没有必要再建所谓行业门户,行业门户只不过是慧聪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专门制造出来的一个说法,很多人甚至很不客气地对这种说法加以批评。

  争议之二:大众门户和行业门户之区别

  流量是争论的焦点。

  会上,有人对行业门户的流量提出了质疑,认为大众门户的高流量显而易见是一种用户价值的体现,而行业门户的流量一直很难与大众门户相比拟,它的价值到底有多少值得怀疑。

  慧聪则认为,大众门户的惯例是来的人多停留的时间长,就表明其门户的成功。行业门户则不同,它们遵循的是经济学的“20%80%”定律,针对的是与行业相关的人,即只对有效人群发生作用。行业门户不排斥大流量,但并不欢迎不加选择的高流量,它希望它的用户在处理一件事情时用的时间越短越好,以便提高商务的效率。

  争议之三:互联网到底有没有B2B的概念

  一种观点是根本不存在B2B的概念,B2B和B2C在互联网上是不可分的,也没法分。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B2B和B2C还是可分的,从需求看B和C可能都是消费者,但B是具有相对集中需求的人群,而C的需求是分散的,千差万别且随意性很大。

  慧聪认为,这种企业间交易在网上的量还很小,甚至微不足道,也就使人们怀疑其存在的现实性。不过,现实中B2B交易与B2C交易之间毕竟差别很大,但前者在网络上究竟能够发展到何种程度,首先是实践问题而非观念所能解决的。

  争议之四:B2B最先是在哪儿成功

  有人认为B2B一般是在互联网最发达的地区最先取得成功,因为这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率以及人们的应用水平息息相关。

  而慧聪总裁郭凡生认为,B2B应该最先在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如中国这样的地方更容易取得成功。理由是,在中国这样的国家有着众多分散而类型化的企业,他们有着众多有形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代理和运输,他们的规模并不大,信息沟通渠道有限,网络这种便捷而廉价的交流平台正好为其提供了发达商业社会所必需的基础。

  争议之五:关于网上网下互动

  以商情网刊起家的慧聪作为互联网企业应邀参会本身就是一个争议的焦点。有人说,慧聪根本就不是一个互联网公司,它的主要利润来源是网刊。

  慧聪则认为,事实上,网上网下互动是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未来如何尚不清楚,但至少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特征就是网上网下互动。在B2C业务中,网上确定购买意向,实际交易的看样、配送、支付等都在网下进行。

  争议之六:关于互联网成功的关键

  有人认为互联网成功的关键在于技术。慧聪认为,关注企业制度创新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要求,当然不排除传统企业制度在目前阶段仍有其生命力,毕竟中国的市场经济久受压抑,近年来有所发展,还不会很快地就淘汰这些制度,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国有企业改制为上市公司,仍保持着“一股独大”的体制特征,与民营企业中“一股独大”的企业实际上很相似,但民营企业的创新精神往往很旺盛,会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其体制缺陷。然而,为了互联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而言,就不能不注重它所要求的企业体制环境。

  争议之七:未来10年的状况

  展望未来10年,有人认为10年后再开会的时候,会比现在规模大得多,而郭凡生则旗帜鲜明地指出,互联网真正成功的标志即在于未来10年出现大发展,根本性的变化是再开会时就没有人来了,因为那时候已经无所谓互联网企业和非互联网企业了。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