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技专利>> 专利报道>> 正文

企业必须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企业报道  2013-12-23 11:05:51 阅读:

  本土化在我们国家是一种现象。我们仔细回顾一下,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外资在中国建立了一批控股的合资或独资企业,这些企业的确实现了中国本土制造,促进了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工厂的进程,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我们稍加研究这些本土化制造企业,就不难发现:外资对其控股企业实施的是全面的技术控制,这些企业基本没有核心技术。因为外资看上的只是中国丰富而便宜的劳动力资源,在中国实现本土化制造只是他们降低成本、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即使有些独资企业目前在中国本土制造了全球最先进的产品,但核心技术仍然掌控在外资手中。

  而国产化则是指内资控股的企业,通过国家坚定不移地实施“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参与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实现二次开发,从而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全面掌握重大技术装备从设计研发、加工制造及安装维护全过程的主动权,使中国在这一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本土化与国产化有着本质区别。如果把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加工生产本土化混同于内资企业掌握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国产化,必然会忽视对内资重大装备制造企业的培育,一旦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根本无法得到保障。

  遗憾的是,我国社会上当前把本土化混同于国产化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认识的存在,必将导致具备国产化实力的内资企业在国家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中得不到应有的市场份额,消化、吸收和开发的技术得不到实施,内资企业错失了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的机会,重大装备制造业国产化进程受阻,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无法形成。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靠花钱是买不来现代化的。仅靠引进来发展自己的技术装备,不仅将极大地增加工程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付出较高的代价,而且也难以追赶世界技术进步潮流。如果一代又一代地引进,只会永远落后,而且掌握不了重大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也会受控于人。另外,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依靠提高重大装备制造业国产化水平来增强国际竞争力,从而解决就业、农村现代化等问题。

  做大做强企业,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就必须依赖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为此,我们在全面引进、消化、吸收乌克兰扎布罗热、西门子等国外企业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不断提升公司自主技术创新和自行设计制造能力。依托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公司承担了国家“九五”、“十五”期间多项重大技术装备攻关课题,在超高压、直流输变电设备等研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公司拥有220kV、500kV直流换流变等核心专利技术300余项,成为国内首家生产750kV超高压电抗器的企业、国内首家生产三峡工程主机用84万kVA/550kV产品的企业、国内首家研制出全面替代进口直流换流变高端技术的企业和国内首家研制生产750kV钢芯铝绞线、500kV交联电缆高技术产品的企业。

  高起点的技术改造是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得以实现的有力保证,通过近10亿元技术改造资金的投入,我们建成了当今世界行业领先的百万千伏安/百万千伏超高压变压器、750kV交联电缆及超高压直流输变电生产线等。

  技术的先进性,确保了特变电工服务于国内外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能力。这些年,我们参与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电网电源建设及“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奥体场馆”、“神舟五号”发射等一大批国内重点工程建设,并参与了全球五大洲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力建设,服务于“美国西部电网改造工程”、“欧亚洲际电网改造工程”、“非洲、海湾成套项目工程”等国外重点项目。

  我们呼吁全社会能够从国家利益至上的角度出发,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国产化”的方针,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严格界定本土化与国产化的界限,把“以市场换技术”的产业政策落到实处,对国产化企业给予必要的扶持与帮助,创造有利条件,给他们更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机会。

  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优势企业,也应当抓住机遇,加快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借国家重点项目、重大工程之机,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企业。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