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码解读行草书写法】之发明由来
中国书法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最具代表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它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写好汉字也是每一个中华子孙的职责。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今天,书法的实用性与功能性正在蜕化,现实中已有很多人连中国字都写不好,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书法已成为“小众化”、”精英化”之趋势。这其中的原因很多,而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习书方法是一个主要因素。值得庆幸的是,我国政府现已意识到这一现状,恢复了中小学生的写字课,要求他们“明明白白写中国字,堂堂正正做中国人”,从楷书学起。这固然是一种正本清源的主旨,然而在现实中,又有多少人去一笔一划地写字呢?有的书法家楷书写的还可以,但一写行书或草书,就既不规范又难看。可是一提起学习书法,大多数人认为太难了,费时又枯燥,更愿意去敲键盘。因此 ,如何使中国书法的传承、保护、发展下去,在键盘时代如何拯救中国书法,已成为当务之急,也是每一个书法工作者的使命。
本人从事书法研习和教育已四十多年,一直把探寻一种能既不同于传统的习字方法,又不失却传统书法本体的简便易记、快乐有趣的新路子为己任。我把目标定位于最实用的、受众最广的行草书。几年来,本人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尤其是在《中国书法大字典》中一章一页一字去寻找规律,结果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书法的行草书中,存在着与数字有关联的符号(汉文数字和阿拉伯数字)。进而我又按偏旁部首,一一去归纳、总结,将行草书中的大部分偏旁部首及笔划用“数码”解代和记忆,并编写了一百多句的【数码解读性草书写法歌诀】;同时我还撰写了“数码解读行草书写法的探寻”文章,详细论述了此法的理论根据。并将论文、歌诀、解读举要、古帖范本整理成《书法解读行草书写法》一书,也可简称“数码书法”,“快乐数码书法”。书名已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题写。
该方法在近年的书法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和广大爱好者好评,它的突出特点如下:
简便易记。用传统的习字方法临写行草书,由于笔划复杂,变化多端,记忆书写困难。而用此法就简单易记多了,习书者只需把行草书的笔划组合用数码去组合即可。因为数字对每个人都不陌生。
快捷省时。现今社会是快节奏时代,大多数人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一笔一划临写书法;而“数码书法”可不受环境、时间、工具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去记忆临习,在很短时间内,即可练出一手符合传统书法要求的规范行草书。
快乐有趣。传统的习字方法比较拘谨、枯燥、寂寞。而“数码书法”则把临写过程变成一种“数字游戏”,更能引起习书者的热情和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适合人群广泛。凡是认识汉字的人(包括外国人),只要想把字写好一些,规范一些,都可以用此法,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一把打开书法艺术大门的钥匙,让中国书法由“小众化”走向“大众化”。
“数码书法”的产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也是对中国书法传统的临习方法的一种颠覆,也可称其为“革命性”的,因而它的意义是深远的:
一是促进中国书法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让更多的人去有兴趣学习中国书法,使几千年的中国书法不致于从我们这一代走向消亡。
二是催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解与欣赏。用此法不仅能写出规范的行草书书法,而且它的“识行辩草”功能,会使更多人更好地去欣赏、理解书法艺术作品。
三是有利于中国书法走出国门。“数码书法”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有兴趣去了解汉字、书写汉字,在世界各地传播书法,传播中国文化。
常言道:“自古华山一条路”,而解放华山的解放军却另辟蹊径,巧妙地登上华山。因此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关键是勇于去探索。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传统临书方法,在现今时代已不适应书法发展。“数码书法”只是习书的一种新方法,但它的前题仍是书写传统的、经典的、规范的行草书,而不是本人自创的一种字体。当然,他仅仅是打开书法大门的一把钥匙,要想写出作品达到艺术境界,还有很多学问去学,比如:笔法、章法、墨法及字外功夫等等。不管怎样讲,“数码书法”的产生不失为书法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究竟能走多远实践是唯一检验的标准。
“删繁就简数码解,推陈出新书坛荣”。只要能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的书法事业,哪怕带来“一厘米”的功效,笔者也就感到万分的欣慰了!
2013年12月于北京得一斋 高源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