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称,我国个人汽车信贷消费占购车总体的比例目前从20%逐步向30%提高。有数据显示,截至年底,汽车消费贷款的余额已达1800多亿元,国内银行有超过945亿元的个人汽车贷款无法回收。
相关部门一位官员表示,银监会从6月上旬开始清查银行汽车贷款的相关账簿,着力检查各银行的拖欠贷款尤其是违规行为,检查汽车贷款审查不严和欺诈等问题。可以确信,银行监管方对汽车贷款业务中存在的欺诈行为进行清查整治已是箭在弦上。
不良车贷猛如虎
据一位银行工作人员透露,银行对汽车经销商是否具有担保资格的审批条件很低,几乎所有提出申请的经销商都能获得担保资格。这样的模式风险就很大:经销商没有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向银行提供的保证金又比较低,一旦经销商经营状况出现问题,还款就很难。这种模式也诱发了大量经销商骗贷的案例。有些经销商将一辆车同时卖给几个人,骗取银行贷款;有些经销商虚抬车价,从银行套取多余贷款。
北京市银行业协会的一项车贷调查报告显示,不良车贷借款人主要有下面四种情况:恶性骗贷,一个人贷款买好几部车,转手后逃之夭夭;客观因素导致的恶意欠款,比如说汽车丢失或者撞坏,好多人为此觉得再还款太吃亏,干脆不还了;由于工作更换、家庭离异和身体原因,真的还不起贷款的客户;客户本身有钱就是不想还款,变着法儿地跟银行、经销商打游击。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去年下半年以来,一些购车者不还银行贷款的现象开始抬头,为此保险公司垫付了一大部分资金,随后保险公司退出车贷保险,而银行面对汽车信贷市场的巨额利润又不甘心退出车贷市场或是缩小规模,于是银行的风险显得“雪上加霜”。
银监会关注车贷风险
去年,车贷业务风险在全国多个地区陆续暴露,也引起银监会注意。在近日银监会部署的专项检查中,汽车消费贷款赫然名列整肃重要目标清单中,而这也是银监部门首次出手降温的个人贷款业务。
银监会在6月1日发布消息称,已召集11家股份制银行行长进行了座谈,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对信贷政策的研究,加强包括对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的贷款风险管理。这一举措明确显示,继四大行之后,监管部门又将严控汽车信贷风险的利剑挥向了股份制商业银行。据悉,近期一项针对股份制银行在内的所有商业银行的汽车贷款专项检查将全面铺开。相关部门一位官员也证实,银监会将要对汽车贷款进行专项调查。
近期,由于饱受经销商资信问题困扰,不少银行在去年纷纷收缩车贷战线,对车贷业务借款人的准入门槛也出现了整体提高。
关注车贷的人不难发现,就在去年上半年,不少银行还为争夺汽车贷款“蛋糕”而拼得你死我活,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随着保险公司淡出车险市场,银行对车贷也显得越来越低调,今年更是无声无息。今年不少银行总行已不再像往年一样向分支机构的车贷业务提出市场占有率和规模的任务,估计现在没谁敢提要做车贷业务的老大。
车贷走向何方
由于汽车按揭业务存在的高风险,曾在车贷市场上发挥巨大作用的保险公司已在去年全面退出。目前仍难觅新版车贷险身影,多家保险公司似乎也不太感兴趣。种种因素综合,造成买车人难圆买车梦,这似乎与国内蓬勃发展的汽车市场不相适应。
“现在银行已明白,再也不可能把车贷的调查扔给担保机构。银行现在将车贷业务的审查都集中到自己手里,所以,最好别再冀望像以前那样,在车行或者中介机构登记一下就能得到银行贷款。”据悉,为确保借款人资料的真实性,银行还将聘请专业调查公司、律师行来进行调查。
但长此下去,银行车贷部门的人手将受困于大量繁琐的贷款个案审查中去,直接影响到车贷业务办理的效率、服务水平,长远还将影响车贷业务创新的速度。消息人士指出,去年获银监会批准筹建的三家汽车金融公司,慑于现时车贷业务的高风险,至今没有成立。而大量的专业汽车按揭机构,尽管具有与汽车厂商、银行、保险、担保机构等都有密切关系的天然优势,却面临着参差不齐、不具备金融机构放款资格的窘况,只能依附于银行。
车贷业务究竟该如何走下去?银行业人士表示,现在银行面临的最根本问题,就是谁来为车贷业务化解风险,但至今没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法。现在最根本的还是建立起个人信用体系,但这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虽然各银行都有自己的信用评价体系,但相互间的信息不共享,造成无法有效防范骗贷风险。
对银行来说,汽车贷款似乎走入了一个瓶颈,如何发展市场有待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出台。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