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需要“自圆其说”

企业报道  2013-12-17 10:06:05 阅读:
核心提示:不得不承认,这30多天来对于张瑞敏、李东升、顾雏军等企业家是个危机四伏的艰难时刻。

  不得不承认,这30多天来对于张瑞敏、李东升、顾雏军等企业家是个危机四伏的艰难时刻。

  近1个月的时间里,关心此事件发展态势的人们都期待着企业家们有英雄般的“起义”壮举,可是,郎教授的声音一直是愈挫愈坚。仿佛经济学家与企业家就站在了刀枪相对的战场上。

  而且,网上接受调查者有95%是赞扬郎教授的,这更让人坐不住了。

  近日,TCL总裁李东升终于接受了某媒体的专访,作了上万言的陈述,这是很少见的。

  更喜剧的是,近日,李东升向媒体公布:TCL正式聘任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任公司的独董,媒体人说,这是“用实际行动回应了郎教授对其的‘炮轰’”。但这不能不让业内人士猜测:郎咸平和项兵都是长江商学院的教授,又都在香港大学任职,这一相反的举动意味着什么?战斗要人为的升级吗?

  从事实上看,这种分歧是明摆着的。但是,“学术”二字真的能掩盖这其中的其他因素吗?大多数人都懂,学术观点可以不同,但是原则是不可以破的。郎教授这边对其“管理层侵吞国有资产”一事举出大量的数据在宣告“必须停止国企老总们的‘MBO’,”而项兵日前基本上还是在绕着问题说话,表示没有看到原文或是没有更深入研究。

  这一点,不能不说很让期待着的人们失望。

  日前,我们终于听到了一些真诚的声音:北大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以洋洋万言回应郎教授:“我是不同意‘指天划日’的。郎教授不仅‘逻辑怪异’,很多概念都给混淆了,包括一些基本常识,让不懂经济规律的人和不熟悉这4个企业实际情况的人只能看和听到表面现象;真的好像中国的国有企业天要塌下来了一样。”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也说,“我们要澄清一些基本的问题才能对其命题有所否定,真的需要认真的研究。现在则由于浅显而形成了‘两大对垒’。”

  笔者想起刚刚有舆论时,曾有十几个专家站出来支持过郎教授,让郎教授在北京有了一些继续战斗下去的信心。但专家们并没有深入的探讨问题,只是声援郎教授的孤单。因为郎教授曾说,“光天化日之下,一个说真话的经济学家为什么会受到了企业家的恐吓?”

  现在,我们可以说,这场由经济学家、政府官员、企业家在“尖峰时刻”的“自圆其说”是我们愿意听到的。无论是张瑞敏的沉着冷静、顾雏军的对薄公堂还是李东升的长篇演讲,敢于站出来为自己的企业行为及个人判断结果“自圆其说”,尤其是在这种“尖峰时刻”就是看他们有没有一种态度,这也是上市公司老总所必须具备的透明态度。

  也曾有人出主意让企业家暂时沉默,让那些“主流经济学家”与“非主流经济学家”们去争论个明白,让政府主管部门想明白以后再出来说话。人家说你是个“保姆”,那就别当“主人”揽活儿。这里且不说这“保姆”身份成不成立,单就说你是企业负责人,企业高管们在“MBO”过程中的一切细节问题你不澄清谁澄清?何况郎教授的结论是:“主人的东西丢了、丢的那么触目惊心,难道保姆不知道怎么丢的?”

  关键时期的“自圆其说”是极其必要的。尽管存在个别企业家在“打擦边球”的技巧上出现了漏洞,造成了相应的国有资产流失,但不等于所有企业家都犯下了滔天之罪。郎教授近日不也表扬了青啤的模式吗?经理人既然是有功之人,那么政府相关部门不也是有功之人吗?

  正如几位学者当初就肯定的那样,说郎教授的“炮轰”毕竟让人们都去思考国企高管今后在“MBO”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公平、做到明处、便于国家审计和民众监督。因为首先“MBO”已被有关部门和广大经济学家们视为“为中国的国有体制改革开辟了一条切实有效的道路”。

  必须相信,事实会愈辩愈清。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