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CEO们最大的心愿之一就是自己的产品能够成为品牌产品,仿佛只要有了品牌产品在手,至于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就呼之即来了,市场最大化于是唾手可得。
然而,通过事件营销以及各种营销载体建立的企业及产品知名度,往往不是企业所一相情愿等同的品牌美誉度,于是一些CEO惊呼在产品知名度空前的同时,产品的销量波动很大,总是要靠权威的媒介广告和无休止的促销战才可以拉动销售,这个时候CEO们才意识到:品牌知名度只是品牌美誉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知道,企业往往拥有两种甚至更多“品牌”。企业的企业品牌、企业的产品品牌、企业的精神领袖个人品牌,都会在特定阶段影响顾客对企业及产品进行认知。一个靠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建立了企业品牌的组织,不一定能够用领先的制造水平来打造优势的产品品牌。在CEO漫天飞的今天,CEO作为精神领袖是否有负面效应也客观影响企业及产品行销,在特定的政治背景及国际大环境下,抵制日货、美货也无独有偶。
由此可见,企业及品牌的美誉度评判标准最低要涵盖以上几方面,至于将品牌知名度直接等同于美誉度就有些盲人摸象的意味了。
职业经理人们掏空心思的撰写软文,甚至为产品杜撰历史当真就能赢得产品的知名度吗?这点是可以肯定的。但是,这种知名度由于没有科学的操作系统支撑往往获得的却是反面效应,企业所耗费的大量资源实际已经为行销增添了障碍。
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体现在品牌、沟通能力和服务等几方面。偏执于知名度等同于美誉度的CEO,其未来的工作核心内容将是:马不停蹄地将品牌知名度转化为“美誉度”,不断增强沟通能力以期获得顾客谅解,而其服务工作更多内容则是解释和赔偿。
在事件营销被当成市场营销利器的今天,很多企业总是习惯忽视事件营销对企业品牌的中伤,在国内企业单一品牌打天下成为主流的今天,事件营销赚的多数是吆喝,CEO们在吆喝声响亮之时往往又忽略了服务跟进,企业最终是作茧自缚、四面楚歌。
我们提倡企业合理进行品牌传播,但是我们更主张这种传播是依托科学的操作手法,即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建设双管齐下,这样才能使品牌长治久安。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