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从家庭作坊到现代化产业

企业报道  2013-12-11 09:54:08 阅读:
核心提示:浙江桐庐分水镇——一个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老县城。在这片有5.5万人口、山地面积占了80%的土地上,当地人凭着“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从小小的圆珠笔入手,写出了一篇强镇富民的大文章。

  编者按:浙江桐庐分水镇——一个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老县城。在这片有5.5万人口、山地面积占了80%的土地上,当地人凭着“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从小小的圆珠笔入手,写出了一篇强镇富民的大文章。到目前为止,分水镇共有制笔企业560多家,配套企业200多家,在社会化分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分水镇为中心的集生产、加工、市场、技术、人才、信息为一体的特色经济区域。不仅如此,它的形成还带动了周边乡镇的经济发展。通过产业辐射,去年当地的圆珠笔产量达到了45亿支,其中分水镇就占了90%以上,“中国制笔之乡”的品牌效应初见端倪。当地政府在建造制笔工业园区、设立制笔研发中心、筹备产品创新中心的同时,也为打响“分水笔”的品牌不断作出努力。日前,记者走访了这个位于浙江西部的交通重镇,以期探寻“制笔”——这个给分水经济带来生产力、竞争力的特色产业背后的发展轨迹。

  浙江桐庐分水镇,05省道(杭州——千岛湖)、16省道(焦山——黄山)穿镇而过。进入镇区的过境段两侧,分别矗立着两块60余平方米的“中国制笔之乡”的大型广告牌。通往镇区的街道上,大大小小的制笔企业随处可见,数百只广告灯箱树立在老05省道两旁穿镇而过。

  “分水是杭州通往千岛湖的必经之路,每年路过这里的游客就有近百万,他们都是中国制笔之乡的‘义务宣传员’”,当地的一位企业主告诉记者,“在灯箱装好的第三天,我们就迎来了一位外地客户,他说正是看到灯箱上的广告才找上门来的。”

  “让制笔之乡的牌子亮起来。”这是分水镇在打造“中国制笔之乡”的过程中,从“亮灯打牌子”入手,书写强镇富民文章的又一个新起点。在对分水镇领导的采访中,记者深味分水制笔业曲折而艰辛的发展历程。

  从家庭作坊式企业到工厂化经营

  上世纪70年代末,分水镇儒桥村一位知青的父母下乡探望孩子时发现,当地山上的细毛竹很适合做圆珠笔的笔杆。在他们的建议下,当地儒桥村在大礼堂里办起了第一家笔杆厂。80年代初是我国的“塑料革命”时期,竹竿圆珠笔处于被淘汰的边缘,为了继续生产,村干部又从上海引进了旧注塑机,开始尝试做塑料笔杆。“一家一户的作坊就在这种相互模仿中延伸开来,分水制笔业也开始出现了新的转机。”桐庐制笔协会副秘书长李辉毅这样告诉记者。

  从开始办制笔厂到90年代初,分水制笔业处于兴起阶段。“当时基本上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每家每户没有什么像样的厂房,往往是将自家的客厅或猪圈进行改造后放上几台机器就进行生产,管理模式也是家庭作坊式的。”李辉毅说。到1999年,分水镇已有130多家制笔企业,但出现了规模小、设备差、产品质量低、市场销路窄的普遍问题。对此,当地领导提出了建造制笔工业区的设想,坚持把企业引入规模化生产的道路。据了解,为了筹措资金,镇领导甚至将盖新办公大楼的400余万元拿了出来,投到了工业区“三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分水工业区总规划面积3060亩,可以满足分水制笔业20年发展的需要。目前,进入的企业已达180家,园区的发展也初具规模,在被评为浙江省省级特色工业区的同时,还通过了浙江省环境保护机构的评估论证。李辉毅告诉记者,“工业区的建成,实现了资源、人才、资金的集聚,使分水制笔企业开始从家庭作坊式转向现代公司制,产业的聚集效应也开始显现出来。”

  从单一到多元化市场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长久以来分水圆珠笔的销售一直依靠单一的义乌小商品市场,渠道的狭窄成为分水笔提升知名度的一大障碍。为了拓宽笔类产品销售渠道,分水镇政府专门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不管是外来投资还是其他,只要企业主有项目,所有手续都由中心帮助办理。

  与此同时,分水制笔业开始一手抓“走出去”,一手打“内贸牌”。企业一方面在上海、宁波等地设立外贸公司,直接接订单开拓国际市场,同时也在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窗口,进一步扩大销售范围,另一方面则通过参加各种展会加强自身宣传,在广交会、上海国际文具展销会、香港亚太文化用品交易会上提升分水笔的知名度。分水镇副书记孙建新告诉记者,第一次参加广交会时因为没有摊位,分水笔根本进不了会展中心。为此,镇领导一连几天都守在广交会门口,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几口面包,不放过一次机会。终于,依靠转租租到了半个摊位,分水制笔企业首次拿到了一笔200多万元的外贸订单。而现在,分水笔的外销量已经达到了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销售范围也扩大到了世界各个角落。

  为了更好地开拓市场,分水制笔企业还通过发展电子商务实现“营销入网”。据悉,继镇政府建立“中国制笔之乡”网站推销分水笔之后,到目前为止,分水镇涉足电子商务的制笔企业已达30%。据了解,浙江桐庐云山制笔有限公司自从开拓网上业务以后,企业市场竞争力迅速提升,年生产能力已从原来的24万支提高到如今的1亿支。网络资源的优势为分水制笔企业的发展增添了不可估量的生机与活力。

  从低附加值到技术创新

  企业要上档次、上规模,必须在科技创新上有所突破。李辉毅说,1998年以前,分水制笔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很弱,相互模仿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为此,成立了桐庐县制笔协会,以制定行业行规的形式进行维权。与此同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申报的专利数量迅速增加。从2001年到2003年,分水制笔企业授权的专利近400个。

  为了帮助企业构筑技术创新平台,分水镇还与浙江大学联合成立了“浙江大学——桐庐分水制笔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并开始在制笔企业内部进行电脑技术培训,以提高企业的设计水平;另一方面,又成立了圆珠笔质量检测中心,也是浙江省目前惟一的一家省级圆珠笔产品检测中心。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的举措,分水笔的质量有了迅速的提高,据了解,一直以来,分水圆珠笔的检测合格率都在95%以上。“我们今年还准备设立一个产品创新中心,把它作为科技孵化器,进行模具、油墨等制笔技术研究,等到技术孵化成熟后再实现产业化经营。”李辉毅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分水制笔企业也通过招商引资、采取合作等形式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引入企业中来。在云山制笔有限公司成为中日中小企业振兴计划试点企业后,分水不少制笔企业相继开展了多个国际合作项目,迅速提高了企业的核心技术水平。

  如今,“世界人均一支分水笔”的口号已深入到每一个分水人的心中,对他们而言,这已不仅仅是个数量的概念。“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附加值为基础,通过专利的申报,把专利发展战略和品牌建设战略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打响分水笔的知名度。”从李辉毅的话语中,记者明显感受到了那股信心的存在。

  【记者观察】

  破茧之痛

  分水制笔业经过多年的创业已经初具区域块状经济的优势。然而,在整个采访中,记者的心底还是升腾起一丝丝的隐忧。

  据记者了解,即便是在浙江省内,温州、义乌等地方的制笔业也相当发达。其中,温州制笔业经过近20年运作,已逐步形成了生产规模大、配套协作强、产品档次高、技术改造创新快、市场营销辐射面广的五大优势。除了制笔企业,一切与笔有关的行业,如制笔机械、制笔零配件、制笔模具、制笔包装印刷和制笔专业市场等都已十分完整。一批龙头企业还斥巨资引进瑞典、韩国具有当前国际水平的设备,加大力度进行开发,使竞争力得到了稳步提高。而义乌笔业又凭借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这一品牌知名度在销售渠道上独占鳌头。总之,在这些方面,分水笔业无疑是相对处于竞争的劣势,而放眼全国,江西、福建等地的制笔业也相当发达,更不要说是世界笔业的制高点日本和韩国了。

  此外,正如李辉毅所言,“现在分水笔面临的仍然是科技和品牌两大问题。这也是中国制笔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在跻身世界制笔业生产大国的同时,也掩饰不住其质低价廉的尴尬处境,在巴西、土耳其相继对中国笔实行反倾销后,这样的矛盾也愈发凸显出来。

  事实上,我国笔类产品的质量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据了解,目前我国仅有自来水笔、圆珠笔、铅笔、活动铅笔、彩色水笔等五大类产品的生产体系比较完整,而滚珠笔、标记笔、绘图笔等特殊功能用笔等仍处在开发、仿制阶段。这种行业结构现状显然已滞后于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产品技术质量低、附加值不高也成为我国笔类产品的“先天缺陷”。

  在国内笔业的“整体缺陷”下,分水制笔业面临的具体问题更加显眼:集聚效应下大规模龙头企业的缺失、走向市场过程中主导品牌的软弱、新产品开发中关键技术含量的不足……都成了摆在分水制笔业面前的一个又一个障碍。可见,分水镇要达到“世界人均一支分水笔”的境界,必然面临破茧之痛。

  唯愿分水笔一路走好!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