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一个词曾令中国人眉头紧锁,那个词就是企业间盘根错节、环环相扣的“三角债”。为了治理“三角债”,国家披荆斩棘十几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然而最近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企业间恶性债务链再次拖住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这份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东方国际保理中心企业信用管理课题组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近年中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年均以1000亿元的速度增加,拖欠问题变得日益严重。截止到2003年底,仅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间形成的应收账款净额就高达18624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6.9%。其中61%的拖欠是由于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管理欠缺或经营管理机制不合理造成的。
尽管近几年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针对银行系统的1.9万亿元不良资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处理,共解决了约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然而,目前银行的不良资产仍高达2万亿元,几年来增加了1.5万亿元,这真令人触目惊心。
信用缺失是拖欠根源
对于仍在增长的不良资产数字,政府、银行方面和业界专家都倾向于这样的姿态,即不再为其“埋单”。显著的原因是,目前企业间拖欠与原来的“三角债”成因已发生实质性改变,专家分析指出,当前中国的债务拖欠已由过去的以“政策性拖欠”为主变成以“经营性拖欠”为主。
据调研机构对2000多个大中型企业间拖欠的案例研究分析后发现,属于政府行政管理或计划等原因产生的所谓“政策性拖欠”仅占16%,而属于一般性市场风险或其他不可避免的意外风险导致的“客观性拖欠”也仅占23%,另外的61%则主要是由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管理欠缺或经营管理机制不合理所造成的。
中国外贸企业协会与一家资信评估机构在去年9月联合发布的一份《白皮书》中,对企业信用状况措辞强烈:“信用缺失已经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这份《白皮书》指出,国内企业信用缺失导致我国经济损失巨大,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2个百分点。
具体说,中国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为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约55亿元,由于产品质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另外还有逃骗税损失以及发现的腐败损失等。这些信用缺失行业往往互相关联或互为因果。
据有关人士介绍,在以买方市场为特征的市场竞争中,我国相当多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并没有来得及作出相应的调整,企业内部缺少信用管理制度。一方面,企业自身对外部的信用风险管理防范能力不高,使得企业间的信用约束和防范机制极其脆弱,一旦发生信用交易就极有可能被拖欠,导致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呆账、坏账大量发生;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的信用能力不强,过多的应收账款导致企业现金流不足、负债率过高,无力偿付到期债务。这样,市场流通中的上游企业对中游企业、中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拖欠一环环传导、扩展开去,向整个市场蔓延。
据一份来自权威机构的调查统计显示: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曾因信用问题受到损失的占到了68%;受不良债务拖欠直接影响的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50%以上。企业间的逾期应收账款发生额约占贸易总额的5%,这一数字比发达市场经济中的比率高出10到20倍。
信用危机阻碍经济活力
上述调查还显示,许多处于债务链中的企业经营困难,举步维艰,民营企业能够存活3年以上的不到5%,能发展到5—10年的只占1%,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为3—4年,其中大部分是因债务拖欠破产的。因担心受到信用欺诈,很多企业宁愿放弃大量订单和客户,也不肯采取客户提出的信用结算方式,交易方式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等更原始的方式退化发展。
在中国快步迎向全球一体化经济浪潮之时,这种传统的或退化的结算方式完全无法与国际接轨。据悉,在国外,中国企业的逾期应收账款高达100万美元。欧美国家中,企业间的信用支付方式已占到80%以上,纯粹的现金交易方式已越来越少。专家指出,这表明信用危机已阻碍了经济活力的产生。
有关部门在组织专门对大量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进行深入诊断之后发现,一系列的信用问题其实都与企业落后的经营管理理念密切相关。
一是过分注重销售业绩的增长,急功近利,过度放账,导致应收账款上升、呆账坏账增加、利润下降,甚至出现经营危机。大量经验教训证明,企业如果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盲目地使用信用工具,最终将会偏离企业的最主要目标。这种经营方式不仅使企业对外信用风险防范能力降低,而且丧失了对外偿付的信用能力。
二是业务承包方式与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相差甚远。业务人员的权力往往大于责任,弱化了企业的责任承担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业务人员的权力往往大于责任。同时,企业又缺少一套有效的信用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其结果造成企业的大量呆坏账损失或严重的失信行为。
业务人员承包提成方式最早出现在民营企业中,并成为目前一种普遍的业务管理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与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相去甚远。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管理改革中也学习、采取了这种方法,结果造成经营管理的失控。
三是现在许多大中型企业存在“前清后欠”的问题,缺少对应收账款的系统管理,对高风险客户无法识别和约束,而对重要客户又不能提供必要的信用支持。其结果必然是企业与客户间信用关系的管理混乱,纠纷和债务拖欠日益严重。
从微观入手拆解债务链
有关专家指出,遏制企业经营性拖欠,要从微观入手,解决宏观问题。所谓从微观入手,就是从企业这一市场经济主体的信用管理改革入手,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规范的信用管理制度。所谓解决宏观问题,就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债务拖欠问题。
在数月前的一次“债务拖欠与企业信用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杜金陵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需要有一个部门来协调解决目前信用建设无序的状态。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企业的支持和积极参与是进行中国信用企业推广工程和企业信用管理推进工作的重要保证。”这其中,企业自身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应该说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已经逐步深入地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的重要性,企业在商务活动中已经开始重视信用管理。他们希望加快体制改革步伐,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建立并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系统,加强信用制度建设。一些企业从自身的经营管理改革入手,积极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成功地解决了市场竞争与信用风险控制的矛盾。
据东方国际保理中心总裁谢旭介绍,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大连柴油机厂是一家年销售额20多亿元的大型国有企业,曾经深受债务拖欠问题的困扰,1997年被拖欠的账款高达47323万元,几年来通过实行专业化的信用风险管理,使逾期应收账款降低到2002年底的7840万元,并累计收回陈欠款近4亿元。他们的基本经验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全程信用管理制度,以流程化管理方式、内部控制制度以及专职信用管理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进行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从而更加符合市场环境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另一家运用现代信用结算方式非常成功的企业是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医药行业95%的交易都是以信用销售方式完成的情况下,这家公司通过强化内部信用风险管理,采取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信用管理,有效地控制了拖欠账款的发生,同时保障了销售额的稳步增长。该公司自实行信用管理以来,销售额每年增长30%—40%,而逾期应收账款却每年下降4%,真正使销售与回款由“两难”变成了“双赢”。
这些企业成功的管理经验不仅对其它走在拖欠迷阵中的企业大有指点作用,而且还具有着宏观上的普遍意义——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和信用体系的建立,首先应从企业这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细胞入手,只有企业建立起了科学规范的信用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债务拖欠问题,从而彻底阻断不良资产生长之路。
在中国,向来把“欠债还钱”与“杀人偿命”并论为天经地义的事情。但目前恰恰是存在于中国企业头上的严重信用危机让我们反思,缺乏制度制约的传统准则会有多么大的变通性。
从微观层次上看,企业间债务拖欠情况恶化最根本地出于两个基本原因:一是国有企业靠在国家信用“背景”上,欠债人并不能在事实上对自己的债务负责任,欠多少债也能生存,花多少钱也不会破产;二是整个信用制度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债权人利益得不到保障,拖欠者得不到应有的、有效的处罚,结果形成了“欠得越多越占便宜”的“欠债文化”。
只有国有企业与法律制度这两方面的制度得到切实有效的改革,企业拖欠问题才能得到根治,良好的信用关系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