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初,随着原材料上涨的寒流,全国医药行业进入了一次周期性的“冰河世纪”。而哈药集团下属的各个企业却是佳绩频传,其中哈药集团制药总厂2013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实现14.33亿元,利润实现9000万元。是什么让哈药集团轻松地化解了来自产业上游与市场的双重压力?用哈药集团董事长郝伟哲的话来说:创新,就是硬道理。
2013年,哈药集团围绕制度、技术、营销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使企业将生产成本一再摊薄,让利润稳步增长。
制度创新 向国际接轨
哈药集团一直是一家国有企业。2011年,哈药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变更为中外合资的投资性公司,增资扩股后哈药集团总股本达到37亿元。通过这样的战略性调整,哈药集团摇身一变,由原来的生产经营类企业变为投资性公司,改变哈药以往国有股“一股独有”的产权结构,使哈药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去年7月,三精制药又借壳天鹅股份成功整体上市,让哈药集团所属上市公司由一个变为两个,壮大了哈药集团的整体竞争力。借壳上市后的三精制药整合医药产业资源,全面实现了公司主营业务从水泥向制药的根本性转型和全资控股。
产品创新 增强核心竞争力
企业缺乏自主品牌,掌握不了关键性的核心技术,这一直是妨碍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2011年,面对市场残酷的形势,哈药集团通过集团上下互动,迅速增强哈药旗下各档产品的竞争力。在过去整整4年时间里,7-ACA生产技术一直处在亏损状态,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哈药集团调集精兵强将终于完成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使这项生产技术指标大幅提高,平均月产量达到30吨,每公斤成本下降400元。仅此一项,哈药集团就累计降低成本1.15亿元。这一关键性技术的突破,不仅使头孢菌素系列原料药得到了长期保障,还为哈药集团带来了新的效益增长点。
2011年,哈药集团有37项新产品获得生产批文,其中左羟丙哌嗪原料药、片剂及口服液3项国家二类新药,填补了该集团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为了保证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拥有足够的后劲儿,哈药集团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提升药业量级,以技改提升规模,以技改提升竞争力。2011年,哈药集团大举实施18项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投资3.21亿元。
营销创新 整合资源
在哈药集团起步阶段,他们的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利益于“广告的密集轰炸”。这种广告大战给当时哈药集团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但让人丝毫看不出品牌整合的痕迹,当然也看不到清晰的品牌结构层次。在外地的电视观众眼中,他们根本记不住药品到底属于哈尔滨哪家制药厂。而且在2000年左右,全国媒体纷纷质疑明星做广告的权威性,这也使哈药集团的宣传受到了影响。
2001年,哈药集团开始仔细规划和整合哈药的品牌。目前,哈药集体所有分公司的广告都冠以哈药集团名称。哈药集团每年出的货,货箱上也都有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
哈药集团的这一策略就是让旗下子公司不断推出的新药、新产品今后能依托哈药这块大品牌迅速占领市场。三精制药去年推出的新品阿莫西林胶囊数度供不应求,哈药六厂的新品“钙加锌”在去年春节期间的库存甚至被抢购一空。“品种助推品牌,品牌带动品种”的定律,一次次被哈药诠释得淋漓尽致。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