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记者在淮南矿业集团公司采访时获悉,该集团公司潘一矿,积极适应淮南建设亿吨煤基地的形势要求,围绕发展这一主题,注重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用高定位技改打造新平台,提升管理层次,提高队伍素质,推动矿井新一轮大发展,用3年时间实现“再造一个潘一矿、勇攀两个三百万”的目标。
潘一矿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淮南煤矿建成投产的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矿井,设计年产量300万吨。经过20年的高强度开采,煤炭赋存条件发生很大变化,井下采场及系统复杂,存在着机械设备老化、瓦斯管理升级、开采技术条件制约生产等难题。进入2001年以来,该矿针对生产实际,主动进行了为期3年的采场调整,为矿井跃上更高发展平台夯实了基础。今年,淮南矿业集团决定投资7亿元,利用36个月的工期,对潘一矿实施高定位技改,到2007年实现600万吨改扩建目标。
为此,该矿对技改项目和资金投入进行了合理的分解与落实,计划在2014年完成技改投资1.8亿元,确定了二水平延深、南风井装备、东风井风机改造、系统能力升级等13项技改重点项目;在生产方面,以“一通三防”为龙头,制定《瓦斯抽放激励办法》,用足用活集团公司开采保护层10元/吨和抽放瓦斯0.06元/立方米的激励政策;在管理方面,着眼规范科学,围绕成本控制、岗位绩效、劳动组织等重点环节,实施精细严管,将成本控制指标全部进行分解,实现闭合控制,继续推行安全、质量结构工资制,建立和完善岗位绩效考核办法,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对劳动组织进行整合,推动矿井管理水平上台阶、上层次;在技术方面,进一步完善2322(3)综放工作面风巷外错布置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回采的上风巷压力难题,深化和推广双突区域深孔松动预裂爆破技术,完善采煤工作面初采期间瓦斯抽放技术,加大支护改革力度,优化采场设计,合理打破采区界限,简化环节,从技术源头上确保技改项目及各项生产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