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观点与评论>> 正文

正确用人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企业报道  2013-11-29 09:57:53 阅读:

  “三工转换”让员工共担企业建设的义务和责任

  在海尔,很流行的一句话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海尔为什么会有这种紧迫感呢?这要归功于海尔总裁张瑞敏的“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管理办法的实施。

  所谓“三工转换”,是指全体员工分为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工三种,分别享受不同的三工待遇(包括工龄补贴、工种补贴、分房加分等),并根据工作业绩和贡献大小进行动态转换,全厂分布。公司内有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业绩突出者进行三工上转,试用员工转为合格员工,合格员工转为优秀员工;不符合条件的进行三工下转,甚至退到劳务市场,或内部待岗。退到劳务市场人员无论原先是何种工种均下转为试用员工,试用员工必须在单位内部劳务市场培训3个月方可重新上岗。同时,每月由各部门提报符合转换员工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并且填写《三工转换建议表》,然后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审核和最后公布。这样,员工逐步培养起“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职业意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一部分员工三工上转,成为优秀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其典型的转换历程往往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到生产一线、市场一线等部门锻炼,为期一年,在这一年当中,员工都是试用员工。见习期满一年后,由人力中心公布事业部所需人数及条件,本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岗位,如果经考核合格,则可以正式定岗,同时转为合格员工。在合格员工的基础上,历时3个月,如果为企业作出很大贡献,被评为标兵、获希望奖等,可以由部门填写《三工转换建议表》,并交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审核。审核合格后,发给当事人转换回音单,通知其已转为优秀员工,并在当月兑现待遇。通过“三工转换”,员工的工作表现被及时加以肯定,解决了员工在短时期内得不到升迁、积极性受到影响的问题。在海尔集团内部,三工的比例保持在4∶5∶1,提升这种比例有助于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培养了员工的忠诚度。

  这个度比较有效地解决了“铁饭碗”问题,增强了员工的危机感和进取精神,使企业不断激发出新的活力。在“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的用工制度中,员工的使用全部实行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聘用。

  1993年7月,“三工并存”在海尔刚实行时,是真正引起轩然大波的一场改革,在人人心中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三工并存”要解决的是老、大、难问题。“老”指的是“大锅饭”体制时间太长,绵延40多年;“大”,是说它牵扯每个在职员工的利益;“难”,难在受许多条件制约而无处着手。政府官员和过去的厂长对此深感头疼,因为胆子再大、思想再解放也得找出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机制——这就是在现行体制下如何建立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机制问题,说白了就是打破“铁饭碗”的问题。

  “铁饭碗”不打破行不行?不行。几乎每个海尔人都明白,照传统人事制度,员工只好与企业共同消亡,但每个员工都不愿看到这样的结局。

  当时,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几乎为零,既不能把不合格的员工推向社会,又不能任其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张瑞敏提出了一个符合国情、厂情的用工制度改革原则:“三工并存、动态转换。”根据这一原则,有关部门制定了具体的操作运转细则,交职代会讨论。

  后来《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管理办法》下发讨论后,引起了员工的强烈反响。赞成的说:“市场经济了,就得练内功。”反对的意见很多:“轻轻松松拿个钱就不行?”有人急得往工会跑:“俺快退休了,弄不好就成临时工了,日子可咋过?”甚至有人哭了,他们什么都没弄清楚,听别人一传,心里就慌,一慌眼泪就直淌。检验处有位老员工,一次由于工作疏忽,将一台应换侧板的冰箱盖上了周转章,转到了下道工序,没有严把质量关,造成损失达2000元以上,因此被按规定由合格员工转换成试用员工。这对他的震动很大,他拿出“三工转换”制度小本,一遍遍地到有关部门咨询可以上转的标准。在那之后的4个月中,他针对本岗位的薄弱环节,提出合理化建议十几条,有三分之二被相关部门采纳,并在一次生产中及时发现并处理了上一班员工生产的7个废箱体,避免了一次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因此又按规定转换为合格员工。这位老师傅接到通知书后,激动地说自己的努力没白费,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放下了,工作干劲也更大了。后来,他又以其更大的贡献,争取到了优秀员工的工种。还有一个冰箱一厂的青年员工,他的父母都是本厂的退休员工。一次,他在工作时,由于工作马虎,模子未对好就钻眼,导致十几个门体报废,根据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价值,被转换为试用员工,当其父母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来厂要求看在他们家里有这么多厂里员工的份上,不要下转。还认为,如果降为试用工,危险就大了,再有点错就可以开除了,给他们祖宗也丢脸了。其母亲患心脏病,当时吃了几次救心丹。在有关人员为二位老人说明企业规定和立功可以上转的道理之后,他们表示要对孩子严加管教,立功补过,争取上转……半年以后,这个小青年在家长的教育下、在本人的努力下,除在本岗位进行小改革外,还利用下班后业余时间自觉加班,修复箱体、门体几百个,为企业节约了上万元的资金,被转回了合格员工。当他接到通知时,激动得哭了。他的父母说:“如果厂里没有这个好制度,恐怕这个孩子一辈子也爬不起来了。”

  通过许多事情和管理部门的大量解释,员工终于明白了“三工并存,动态转换”并不是置谁于死地,而是让大家一起承担起把企业建设得更好的义务和责任。而且新的管理办法对老员工还有明确的保护措施:有10年厂龄的员工不在辞退之列,对确有困难的老弱病残者,必须保护他们的利益,所以海尔员工都开始关心企业,努力实现海尔的目标。

  由此,张瑞敏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建立一种合理的机制并认真执行下去,比单纯地针对具体事物的管理更为重要。

  “负债工作法”把产品开发人员推上市场

  张瑞敏的用人之道极妙,对于最难推向市场的工作,他也有一套办法。比如对产品开发这种工作。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开发新产品的确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无疑,市场开发首先要做的就是产品开发。让企业中搞技术开发的人先出效率,就成为张瑞敏的选择。然而,国有企业工作效率总是让人头痛的事情,效率从何而来,海尔正在摸索中。暂且给这个办法起个名叫“负债工作法”。这个摸索也是分了两步走的。

  开始的时候,从研究所所长开始,全部采用了项目承包制,月薪被取消了,开发人员的收入只能与产品的销售挂钩,而平时的生活费只算提前支取。这最终是让开发人员按所开发产品的市场效益拿钱。这一办法操作起来是很细的——设计的时间目标:是不是按时完成,有没有拖期。设计的质量目标:一个是在开发过程中,生产中没有不良反馈,并符合标准化、通用化;另一个则是市场上对产品质量的反馈。产品上市以后产生了效益,按一定比例,给从事开发的技术人员提取报酬。

  这个办法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张瑞敏感到,对于技术人员来说,设计之初没有销售额的目标,投产后卖多少算多少,收入只是多一点和少一点之别,工作压力并不是太大。还得给他们加压。改革又往前进了一步,海尔对技术人员包括项目开发人员和项目组织人员,采取了负债开发——企业给你这么多资源,你要创造出相应的价值,你要按时开发出产品,开发出的产品要有质量保证和销售额的保证。比如,一个项目的负债额是10万元,项目成功后,按目标应该达到年产5万台的产量,达到这个目标后按规定应得到3万元。批量投产后,如果一年超过了5万台,就等于完成了负债额,然后在3万元的基础上递增,产量达到10万台时,开发人员就可以得到6万元的收入。假如没有达到5万台的产量,就要按比例倒扣,差2万台,就只能收入1万元了,而此人的负债额还有4万元(总负债额的五分之三),这个人以后就必须用开发其它项目把这次的负债额补上。

  这就最终把产品开发人员推上了市场。他们的收入只能由市场说了算。所以他们在开发产品时一定要想着市场的需要。他们时刻关心着市场的销售,不再坐在办公室里写写画画,市场上反馈了什么技术问题难题,马上去帮助解决处理,显然他们非常怕销售受影响。

  面对强手如林的竞争市场,一个大企业内部的团结和工作热情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和科学的绩效评估系统支持。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能够密切员工沟通的绩效评估系统,才能激发出员工巨大的工作热情,促进有效的团队建设。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