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的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市场的国际化和企业间日益加剧的激烈竞争,使企业国际经营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企业在进入某一国家市场时,不仅要研究与该国市场规模潜力有关的人口、经济、科技、自然等环境因素,尤其要注重该国市场经营突发性风险的预测研究。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发现机会,趋利避害,有效防范风险,取得经营成功。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企业走出国门,在国际化进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主要有:
政治稳定性。国际企业跨国经营中如果东道国政权更迭频繁;宗教矛盾、种族、民族矛盾以及文化裂变导致文化冲突;军队武装暴动、政变等引发政治冲突;遭遇外来侵略或袭击,都会使东道国政局不稳定,政策多变。如1989年到2001年间,日本从海部俊树执政到小泉纯一郎上台,近十年间先后更换了九任首相。日本的这“十年九相”就是政权更迭的最典型的反映。在此期间日本的GDP增长持续走低,几近零增长。中东地区长期战火不断,因宗教冲突成为全球最为动荡不安的地方。多年来,中东各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际企业经营活动也大为减少。这些政府的更替、发生的武装冲突和社会动乱都可能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例如,企业的财产和人员得不到安全保障,合同签约被终止,货款收不回来等。
没收、征用和国有化。没收是指东道国政府强迫外国企业交出财产,不给其任何经济补偿。这是国际企业经营中面临的最严重的政治风险。跨国投资及经营成果可能在一夜之间损失殆尽。征用是指东道国政府强迫企业交出财产,但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但对国际企业经营而言,征用并不是自愿的交易行为。国有化是指东道国将企业的资产收归国有,由政府接管。
东道国政府的没收、征用和国有化现象在20世纪60至80年代发生较多。据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在1960至1980年期间发生的所有接管事件中,49%发生在拉美国家;近30%发生在阿拉伯国家;13%发生在非洲;11%发生在东南亚国家。一般说来,被没收、征用、国有化风险最大的行业是公用事业和自然开采业。尽管在近20年来,采取没收、征用和国有化这样极端措施的国家越来越少,但企业在国际经营中也不应该放松警惕,麻痹大意。
本国化。是指东道国政府通过对外国企业进行多方面限制,迫使其一步步出售股权,最后由本国控制。对于东道国政府而言,本国化比征用更高明。因为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征用而造成东道国在国际上的窘境,也不会影响东道国在国际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并且还会有助于保持东道国自身良好的政治气氛。
对于国际企业而言,本国化虽然不像没收、征用和国有化那样,但风险也很大,有时甚至是灭顶之灾。
限制性政策。东道国政府为实施对外国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控制,除上述政府干预形式外,还会采取以下限制性措施。
1、绿色壁垒。指在国际贸易中,一国以保护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其表现形式有强制性技术标准,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和标签制度等。
2、外汇管制。一些外汇短缺的国家常常为保持一定数量的外汇以满足本国基本需要,而对外国企业的外汇使用进行严格的限制。
3、进口限制。进口限制是指东道国政府所采取的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如许可证制度、关税、配额以及各种苛刻的进口检验制度等。如2005年8月欧盟对中国纺织品滞港事件。
4、税收管制。有时,东道国政府对外资企业还进行额外征税或提前结束免税期,东道国政府这些歧视性税收政策往往使国际企业的利润大减或计划大乱。
5、价格控制。东道国政府还可能采取价格管制手段,限制外国企业涨价。尼克松政府就曾在20世纪70年代初,通货膨胀期间为遏制通货膨胀而冻结物价,致使国际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定价决策不能正常进行。
6、劳工限制。在许多国家,政府为了保护本国国民的利益,往往支持工会要求国际企业给予员工优惠的待遇并禁止临时解雇员工。这些措施也干扰了国际企业的经营活动。
“走出去”的和尚会念经
为了有效防范国际经营风险,根据国际企业评估,以及结合以往成功经验,通常可采取以下的防范措施:
寻求当地合作者。一方面,当地的合作者比较了解本国的政策法规,也与东道国政府有关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东道国政府也会顾及当地投资者的利益,在采取极端措施时“投鼠忌器”。
在当地融资。国际企业若采取在东道国筹集资金的方法,在东道国政府采取极端措施时,往往可起到保护作用。因为东道国政府要顾忌本国资本的利益,不会轻易采取没收、征用、国有化等强制性措施,使国际营销企业避免遭遇政治风险。
股权的多国籍化。股权的多国籍化,可以分散风险。如果企业的资本来自多个国家,东道国政府就会因为顾忌与多个国家为敌,而不敢贸然采取极端措施。因此,国际企业可利用这一点,使股权保持在多个国家手中,以减少政治风险。世界著名的壳牌石油(Shell)公司,因拥有英国和荷兰双重国籍,常可以转危为安。例如,当印度尼西亚苏加诺政府对荷兰不满时,公司就强调其英国企业身份;而当东道国政府对英国不友善时,公司就可强调其荷兰身份,从而减少政治风险。
减少固定资产的投资。国际企业可采取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分开或生产技术与营销技术分开的策略。例如,让东道国当地合伙者拥有固定资产,而核心技术等无形资产掌握在母公司手中,这样国际企业被接管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例如,美国联合水果公司在拉丁美洲一直是左翼政党紧盯的目标,为了减少政治风险,该公司放弃了在拉美的大多数土地所有权,将水果事业集中于营销和运输环节。
及时调整有关业务。在政治风险来临之前,及时预见政治风险,尽快转移经营业务,这对国际企业来说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东道国政府往往对高度政治敏感的行业进行干预,若国际企业能够预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时将业务的政治敏感度调低,就可能躲过劫难。例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在秘鲁的子公司,1960年被征收之前,立即将经营业务转向东道国政府易接受的行业,如兴建喜来登宾馆和制造电器设备。又如,当巴西国会研究如何将圣保罗到里约热内卢高速公路两旁10公里以内的外国工厂收归国有时,德国巴斯夫(BASF)公司转向桉树种植,从一个巨大的化工制造商摇身一变为林业经营者,最终得以免遭没收的厄运。
保持子公司对母公司的依赖性。国际企业可以通过将产品的研发(R&D)放在母国进行,使东道国无法得到生产所必须的关键技术,从而使子公司在技术上形成对母公司的依赖性。国际企业还可通过控制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控制主要市场等手段来增强子公司对母公司的依赖性。例如,可口可乐的秘方始终掌握在母公司手中,这样即使在外的子公司被东道国没收,由于无法得到关键性技术,子公司也无法独立运行,东道国政府因不能实现目标只得放弃没收行为。
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如果国际企业与当地公众搞好公共关系,就可在当地公众中建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当地公众的好感,这样它所面临的政治风险就要小得多。例如,许多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纷纷支持中国教育事业,其目的是为了得到中国公众的认同,从而减少政治风险。
投保政治风险。向保险公司投保政治风险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近年来,由于政治形势变化加快,不少国际企业已意识到政治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巨大影响,所以企业开始重视并投保政治风险,以减少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