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市鞋业经过几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泉州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并发展为世界制鞋基地。在荣耀光环的背后,也应看到目前鞋类出口的档次仍不高,缺乏国际性的鞋类品牌。作为行业组织、鞋类企业“娘家”的泉州市鞋业商会,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为此,记者日前走访了该商会,与商会秘书长郑天对进行了零距离交流。他对商会几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泉州市鞋业商会成立于1998年。几年以来,商会围绕加快泉州鞋业发展的主题,进行不懈的行业分析和探索;积极引导企业的综合性发展并深入研究行业发展战略。但是,由于一直以来企业多以来料加工、贴牌、模仿为主,较难攻占中高档市场,没有自主产权的国际品牌。面对这一巨大挑战,商会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努力,发挥了行业协会应有的作用,并作出巨大贡献。
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商会为泉州市政府制定“十五”规划开展专题调研,提出鞋业今后发展方向、目标、对策。多次在省市人大、政协会议提交有关政府扶持鞋业、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议案、提案。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推动制鞋专业园区建设,解决了多个企业工业用地问题。由此在本市形成了有序、规模化的生产基地,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积极争取引入国际知名鞋类品牌进驻本市的专业园区,“与狼共舞、跑得更快”,为创国际品牌寻找榜样的力量。
大力宣传品牌优势的重要性,引导和帮助企业创名牌;聘请专家举办品牌战略报告会,协助企业申请商标注册。为企业申报省市及全国名牌产品出具证明;协助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在泉州举办全国首届“真皮标志杯”运动鞋、旅游鞋设计比赛。由此大大提高了泉州鞋业品牌的影响力。
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开阔企业视野、增强员工素质、加强与外界的商务互动、协调维护各方利益。通过商会自办刊物《泉州鞋讯》《简讯》及时介绍行业动态、宣介本地企业;推动企业的质量体系认证;建立鞋业培训基地,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协助办好晋江国际鞋博会,为鞋博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组织、品牌一起创新。争取创办泉州市制鞋研发、信息中心。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鞋材等,形成技术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提高鞋楦等被称为是“鞋的灵魂”的研发生产能力。为创国际牌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加强人才的引进和专业培养。商会利用各种渠道吸收全国各地人才,唯才是举;并组织创办培训班,多渠道、多形式培养产业化工人。争取在泉州的高校办专业学院,培养鞋业研发、设计和管理人才。人才工作成了商会工作的重心之一。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的鞋业行业组织建立密切友好的合作关系,互通有无;交流品牌建设的成功管理经验。
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帮助企业塑造自身的独特企业文化。组织各企业参与体育竞赛,使其重视并加快对企业文化的建立;使管理向深层次发展,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这使企业创立国际牌有了更具实质性的深刻内涵。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