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医疗医企>> 医疗企业报道>> 正文

浙江医药:研发驱动 活力激荡

企业报道  2013-11-26 11:16:53 阅读:

  “医药行业是永远的朝阳行业,但医药产品绝对没有常青树。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开发出原创新药,独占垄断利润的源头,这是发达国家在生物医药领域保持较高赢利能力的全部秘密。”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医药)董事长、总经理李春波一语中的,“创新是医药企业的灵魂,创新能力就是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因为有了创新这一灵魂,近几年,浙江医药在不断地创造奇迹:2000年,天然维生素E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生物素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生物素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截止到今年3月份,企业已累计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78项,其中2005年申请发明专利17项,这之中,有5项原创新化合物专利。

  创新思路:建设研发驱动型企业

  也许一般人很难想象,在新昌制药陈旧而简陋的办公楼里,会创造出那么多在国内甚至世界上响当当的医药产品:

  ——国内最大的脂溶性维生素类产品生产基地。其中天然维生素E为国内最大、全球第三大生产商。生物素在国内首家实现产业化,并一举打破国际大公司的垄断,使中国成为全球少数几个生产全部13种维生素产品的国家之一,其生物素的产量和销量已占全球70%以上;

  ——国内独家生产抗耐药菌糖肽类抗生素基地。公司率先独家成功开发被临床医生誉为抗耐药菌“王牌抗生素”和“最后一道防线”的糖肽类抗生素——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原料及冻干粉针制剂,打破了多年来国内市场被国外大公司垄断的局面,原料价格比国外同同类品种低30%—50%,迫使国外多家公司停产。目前原料药产量已达全球第二;

  ——国内品种齐全、技术水平领先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生产基地。其中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为国内首先研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

  ——国内最大的辅酶Q10生产基地。浙江医药于2004年底实现了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辅酶Q10的产业化,为国内独家,并一举打破了日本对该产品的长期垄断,其技经指标及质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产量已占全球25%以上;

  ——率先生产和出口抗糖尿病新药а-糖苷酶抑制剂Ⅱ型糖尿病治疗药米格列醇。成为国内米格列醇最大的生产及出口企业,产量位居全球第二。

  “世界制药工业的发展史,就是新药研究开发不断发展并取得成就的历史。一个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医药企业必定是一个研发驱动型的企业,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是支撑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李春波说,浙江医药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在国内外医药领域占有自己的一席地位,关键就是一直以来把研发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存之本。

  “浙江医药的创新思路在‘十五’期间是‘仿创结合,以仿为主’,这是中国整个医药行业都必须走的路。到了‘十一五’期间,我们的创新思路改为‘创仿结合、以创为主’。因为经过15的发展,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市场实力等综合实力,有条件也有必要必须进入到以创为主阶段。不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很难再有自己的容身之地。”

  据了解,目前,浙江医药已经基本建立和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企业发展特色的新药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在“十一五”期间,浙江医药的创新将在五个方面全面铺开。一是通过技术集成,提升产品制造工艺水平;二是通过工艺创新,做强公司特色系列产品的成本优势和质量优势;三是通过技术创新,延伸特色系列产品链,形成系列产品树;四是通过企业技术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开拓新的药品领域;五是建立专业化新药筛选平台,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新药。

  创新源泉:构建全球人才战略网络

  各种创新成果的取得,当然离不开创新的主体——人才。而人才战略也正是浙江医药最值得津津乐道的地方。

  在浙江医药的员工结构图中,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数据:博士占14%,硕士占17%,本科占52%,其中还有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外聘院士3人,教授10人,研究员3人。此外,公司还与30余家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当然数据是刻板的,真正鲜活的是浙江医药的人才政策。

  在浙江医药的历史上,关于人才理论有两个“够本论”。一,10个科技人员中只要有一两个能出成果就够本。二,一个科技人员只要出一个成果就够本。

  “医药化工行业不同于别的行业,其新产品的研发既需要多达几十个部门的科研人员的密切合作,又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就出成果,而一旦在几年或十几年内取得突破,其产生的效益就足以使企业出现跨越式的发展。”李春波说,“够本论”的价值在于浙江医药及时地囤积了大量可造之才,比国内同行先行一步完成了人才的原始积累。

  浙江医药还有一个著名的“鼓励人才逃走”战略,被称为“共产主义人才战略”,它为企业营造全球性的人才战略网络和信息网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要长久生存,需要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我们培养人而不考虑为此花多少钱,也不会强行留住人才,甚至鼓励他们学成后另谋高就。因为他们无论走到哪儿都与企业息息相关,总会给公司带来机会。今天他学成走了,可能一时不会回来,但在国际知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里会有越来越多由我们培养的人才。5年、10年、20年,我相信总有一天会产生效果!”浙江医药副总经理陈丁宽说,目前,公司已经选送10多名科技、管理人员赴国际著名大学及科研机构深造,在国内攻读硕士、博士的也有30多名。

  创新责任:药品安全关系国家安全

  浙江医药的创新能力也可以从以下数据中得到佐证。近年来,承担的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有5项,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10多项,参与国家创新药物与重要现代化项目2项,国家微生物资源项目1项,省级重点重大项目10多项……近3年开发新产品、新技术100多项,制定行业标准(新药标准)16项。

  “我们制定的新药标准其实比国际标准还要高,这样就不但打破了国际技术壁垒,而且建立了我们自己的市场制高点。”吕春雷副总经理说。

  “其实,抢占市场制高点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李春波补充说,行业标准的提高意味着产品质量的提高,但产品质量的领先是阶段性的,想要永远领先,就必须对某类产品或某个产品永远保持一种研究的激情,通过不断创新提高它的质量。产品质量的提高体现了企业的一种综合素质和综合实力。

  “提高行业标准、提高产品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增加药品的安全性和疗效,特别是安全性。”李春波强调说,“药品安全其实跟国防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是一样的,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大问题。因为药品生产不是光有厂房设备就可以了,也不是几个专家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有一大批训练有素的工人,要有平时的技术储备。而不是你想生产就可以生产得了的。所以国家要大力扶持本土的医药企业,一旦有特殊情况,如重大的灾情、疫情,我们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所以,医药企业要承担起一定的国家责任。”

  “正因为我们本土的医药企业要承担国家责任,自主创新也就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李春波介绍说。“浙江医药‘十一五’的创新目标是:3年内有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新药物获得临床批件,5年内有2个原创新药物上市。”李春波信心十足。

  <企业家感言>

  创新必须整合社会资源

  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李春波

  在医药行业搞创新其实就是六个字:一,思路。即我想做什么?我应该怎么做?我能做到否?这是决定性的,你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做了不擅长的事,企业马上就会陷入困境。二,勤奋。思路定下来后,就需要研发人员非常勤奋的去攻关,这个勤奋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而是五年十年甚至一辈子脚踏实地的去做。三,机遇。有了勤奋之后,尤其是像我们搞新药研发的,你研发的东西能否成为产品转化为生产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你运气好,或许你研发的两三个中就有一个上市了;运气不好,可能你研发了十个二十个最后一个都不能上市,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

  关于这一点,作为企业一把手,一开始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防止上市了就洋洋得意,上不了市就垂头丧气,这是其一。其二,当遇到挫折,或前面该花的钱都花下去了,一期二期临床结束,因为副作用大于正作用不能上市,作为一把手不能埋怨任何人,特别是不能埋怨科研人员,说他们不行。承担这个失败责任的应该是一把手。

  所以说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是对的,但还得要倡导利用整个社会资源。如果企业能够利用好现有的社会资源,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企业单枪匹马去搞创新,有可能是事倍功半。所以这里有一个整体性和协调性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国家应该倡导两者的结合,由合作双方根据不同情况分清主次。要防止两个倾向,一个是认为科研院所作用不大,另一个就是把企业和科研院所从理论上对立起来。

  <采访手记>

  当创新成为一种责任

  因为采访和接触过多次,所以对于浙江医药和李春波,我并不陌生。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其他企业还高唱工人阶级绝对领导的时候,浙江医药前身,也就是现在的主体企业新昌制药就已经开始深入高校校园,与优秀大学生提前签订协议书;早在1992年,地处偏远山区小县的新昌制药就已经开始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政策,奖额动辄几万几十万元,这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绝对是天文数字……

  人才政策和创新机制的先行为浙江医药的研发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天然VE的成功,使李春波成为在2000年度国家科技大会上,包括吴文俊、袁隆平在内的同时受表彰的290名科学家中,惟一一位来自企业一线的获奖代表……

  当然,这所有的政策、机制以及取得的成绩,都是浙江医药作为一家研发驱动型企业创新文化的具体表象。那么,李春波带领下的浙江医药的创新文化核心是什么呢?李春波在接受采访时间接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激情、整合、责任。

  创新是一个艰苦而寂寞的过程,“没有激情就没有创新”,浙江医药的两个“够本论”也从侧面说明了企业领导人对这一点的深切了解。

  创新又是一个艰难的科学攻关过程,光凭一个企业的技术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李春波倡导要整合所有的社会资源来进行创新。浙江医药的全球人才战略也许正是许多人苦思不得其解的“秘密武器”。

  创新之于医药业更是一个事关企业兴衰、百姓健康、国家安全的大事。正因为此,创新还必须站在一个社会责任的高度上。

  而作为一把手在创新中的责任,李春波简单诠释为两个词:方法与职责。“创新十有八九可能是失败的,尤其是搞原创新药研发,如果你的方法正确,成功的概率也相对来说高一点,失败的损失相对小一些,而不至于酿成大祸,给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创新成功了,功劳应该归功于整体;失败了,决策者就应该承担全部责任,这是一把手的职责所决定的”。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