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乾翰
张乾翰,陕西洛南县人,生于1963年,中国当代实力派书法家。2001年于中国书协书法高研班毕业。师从著名书法家雷珍民先生。书法作品在国内外重大展赛中多次入展获奖。并成功举办多次个展及联展。《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西部艺术报》《商洛日报》《水墨印象》、商洛电视台、洛南电视台等媒体曾对其进行专题介绍,作品被新加坡、日本、韩国、港澳台等国内外众多艺术场馆及友人收藏或刊碑勒石。近年参加的主要展览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奥会书画大展金奖(中国书协、美协主办);
全国首届西部书法篆刻大展入展(中国书协主办);
《书法导报》国际书法篆刻大展银奖;
全国首届书法册页展入围(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第二届隶书艺术大展入围(中国书协主办);
“杨守敬杯”国际书法大赛优秀奖(《中国书法》杂志主办);
“东北亚”杯、“观音山”杯全国书法大展入展(《书法报》主办);
商洛市“山泉文艺创作奖”书法二等奖(商洛市委市政府主办);
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展优秀奖(《书法导报》主办);
全国首届职工书法展入选(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入展(中国书协主办);
首届西安碑林奖全国书法作品展入展。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国学研究会理事,商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洛南县书法家协会主席,长安书学院副院长等。
行走在书法大道上
——张乾翰书法之我见
张乾翰先生是陕西洛南人,属于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陕西是历史上的书法大省,特别是古都西安有着丰富的书法资源。但由于地域观念等等的限制,陕西书法尚没有达到江浙地区的繁荣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陕西书法没有持续发展的可能和希望。近年来,陕西的一批中青年书家及时调整学书理念,打破既有的封闭思维,在全国书坛异军突起,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张乾翰就是在这样的陕西书法氛围中一步步成长起来,并成为了他所在地区的书法骨干力量。
乾翰先生很早就接触书法,初学柳公权,后又学颜真卿和欧阳询,打下了比较厚实的楷书基础。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对书法的普遍认识,大多局限于唐人和赵孟頫的楷书,而对其他则较少关注。老师和家长们指导孩子学习书法,一般都选择颜柳欧赵这几家的法帖,不外乎《多宝塔》《勤礼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九成宫醴泉铭》等等。其实唐人楷书有它自身的优点,也有其局限,优点在于,其点画结构法度谨严,若循门而入,可以得其规矩。而其局限则在于如果在唐楷特别是欧阳询和柳公权楷书里边陷得太深,养成习气,则很难转换到行草书的创作上来。曾经看到很多学习欧、柳楷书者,在行草书方面都乏善可陈,所作剑拔弩张,生硬呆板,了无生趣。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之上,乾翰先生逐渐又转换到对王羲之书法的临习上。
王羲之小楷简淡、空灵,在格调上要远胜于唐楷。其行草书开一代书风,后世书家无不从中获益。乾翰先生对二王书法的长期研习,自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习唐楷的某些不足。他尽管在行草书上也下过较大功夫,但似乎还是对静态书体比较敏感,这自然也是个人性格特点使然。
他在大小篆、汉隶特别是汉简帛书方面着力较多。篆书方面,广为临习《石鼓文》 《泰山刻石》《峄山碑》等,隶书则有《张迁碑》《华山碑》《石门颂》《西狭颂》等,通过对这些篆隶经典作品的学习,逐渐对古文字加深了了解和认识,提升了笔墨线条的质感,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乾翰先生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在进一步找寻真正适合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经过一番分析比较,他把自己的目光聚焦到了汉代简牍帛书之上。
筒牍帛书是研究我国西汉历史最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两汉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敦煌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先后出土了约17480多枚汉代简牍,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汉简书法的最大特点在于洒脱、率意、稚拙、表现力强。
乾翰先生大量临习《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武威医简》,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战国纵横家书》《阴阳五行甲篇》等简帛精品,进一步开阔了自己的艺术视野。由于他具备大小篆和平正、规矩一路的汉隶基础,因此,进入汉简帛书的学习研究就比较顺理成章。他创作的简帛作品,用笔厚实而不乏轻灵,结体端庄而富于变化,行气畅达而不觉流滑,章法疏朗有致而不显凌乱,墨色燥润相杂而不感花俏。观其汉简帛书一路书法作品,那种古雅静穆之气、空灵活脱之姿跃然纸上,借古人之笔墨意象表达自我之心灵感受,那种远古的气息,不觉使人俗念顿消,神清气爽,怦然心动矣!
乾翰先生的小楷兼具唐楷和二王小楷与晋人写经体之韵味,颇有书卷气。如果再加以深化,在此方面还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多年以来,他一边坚持自学,一边参加了一些国省书法培训,同时积极参加各类书法活动、展事,多次进入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取得了令人称道的好成绩。
总体来看,乾翰先生有着比较全面的书法修养,但他对汉简帛书的驾驭表现能力要强于其他书体。他创作的诸多简帛书作品和以此所取得的成绩就是明证。今后不妨把简帛书一直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将来一定有望成为一个汉简帛书书法研究方面的专家,那么其意义也就非同寻常了。
2013年10月28日醉墨先生写于古风堂北窗下
(傅德锋,作者系书法家、艺术评论家、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成员、全国各大权威书画报刊专栏作家、多家书法网站论坛总版主、学术主持人)
俊,心动
—张乾翰书法作品浅析
这就是一位跋涉了艺海翰墨30多年,洛州才俊的亮相了。颜筋柳骨作了他的楷体,如一棵棵挺拔的小白杨,眉清目朗,气定神闲,脱尽了浮华的喧嚣,披一身洁莹的雪景亭亭玉立。他翩翩起舞且行且书了,举手投足皆优雅,潇洒而不张扬,妩媚地旋转着,星眸顾盼,腼腆里含蓄了刚劲,如太极高手,柔韧的身姿内敛着突发的功力;剑影飘飘,衣袂飞扬,他的狂草逸展性灵的旗纛,如一队轻骑,迸溅着草根碎石绝尘而去,却并不肆意践踏狂驰,炫耀骑术淫技,只是随兴之所至,憧憬着高远,一抒胸臆,圆润的马蹄声脆,在紫色的幽兰空谷回响……
无意于述说他自孩童,便与墨香独结情缘,埋头书案,胼足抵掌,艰难玉成,也无法历数他投拜了诸多名门高师,聆听教诲,心有灵犀,面壁思悟,切磋琢磨,更不愿列举他获得过什么奖掖,入编了多少词典名录。艺术的魅力要靠形象的生动,外在的包装诠释浑不如以作品征服观读者的情愫。零距离和乾翰的书法艺术对话,你不觉得怦然心动了吗?一缕暗香,浮动在清澈的山涧水面,汩汩流淌,叮叮作响,细细品尝了,余味悠长,那是阳光与健康,清新的空气和草绿的松竹。
不以大开大合造势,不凭倚斜怪丑惊俗,乾翰在笔墨的黑白世界里,弃捷径而取正道,讷于言,敏于行,于周正端庄中显俏丽,从法度规范里求神逸。篇篇芙蓉摇拽,满纸兰草迎风。他恰似小磨研香油,目光穿越当下的时空,宁静从容,以坚实的功底攀登艺术的至妙境界。没有一腔浩然清气与自信,在现时,可是不大容易办得到。他的字,如俊秀的小生梁山伯,意欲化作粉蝶舞,正“为伊消得人憔悴”呢。(张宏运,作者系著名评论家、作家)
张乾翰作品1
张乾翰作品2
张乾翰作品3
张乾翰作品4
张乾翰作品5
张乾翰作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