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二家住老挝的22岁小伙陈清,夜间爬树时不慎摔落,被破碎的头灯戳裂右眼球,瞬间失去光感。紧急情况下,陈清来到中国云南求医,但因语言不通遭遇求医的第一个难题。关键时刻,《春城晚报.健康周刊》通过微博、微信发出志愿者求助信息,短短几个小时里微博转发突破200次,更接到近百名热心人士的电话,其中三名热心的大学生志愿者成功协助患者与医生进行沟通,陈清顺利在昆明爱尔眼科医院得到救治。在这场跨国的医疗救助中,大家的热情和爱心让老挝小伙陈清和他的父亲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温暖。
目前,陈清已经完成第二次手术,眼睛已经有光感,视力的恢复还有待进一步的检查与治疗。
老挝小伙病情追踪:手术后受伤眼睛已有光感
陈清因破碎的头灯戳裂右眼球,瞬间失去光感。而他的家乡靠近中国边境,就向最近的勐腊寻求救治,无奈当地医疗技术无法处理他的眼外伤。父子俩只好再次辗转前往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但医生告知陈清他的眼部情况已非常严重,需要到专业的眼科医院进行治疗,并帮助他们联系到多次解决州市疑难眼病的爱心医院——昆明爱尔眼科医院。
对陈清目前的情况,王慧院长说:“术前检查时,患者四个象限没有光感,是较为严重的眼部创伤。手术中,人工晶体植入很顺利,但患者视力的恢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要排除视神经损伤及眼底病变的情况。”手术过程中,王慧院长发现陈清之前上眼皮处的伤口处理得不好,替他重新缝合,并开玩笑地说,这下才是帅小伙啊!
中国人的友好是我难忘的回忆
第二次手术时间是在下午,陈清的父亲早早打好了饭菜,住在同一间病房的病友们都劝他先吃,菜都要放凉了。“孩子在,吃饭才香,我要等娃娃出来。”陈清父亲说着生硬的中文,不时掀起衣袖看看手表,焦急地等待着孩子出现。
从一个多星期前初来昆明时的陌生、惶恐,再到今天被热心人士包围的温暖和感动,陈清用他自己的方式在表达着谢意。陈清用老挝语对志愿者说:“我心中的感谢无法用语言说出来,我会记着每一位帮助过我的人,谢谢你们。”面对为抢救自己的眼睛而不辞辛劳的爱尔眼科工作人员、志愿者们,陈清认真地整理了自己的衣服,用微笑的相片作为自己中国求医经历的难忘回忆。
志愿者曹光会:第一次做翻译 有紧张有激动
曹同学告诉记者,班里还有很多同学通过微博、微信和QQ群知道了这个事后都想来帮陈清一把,但是由于同学们都要参加活动就来不了,而有的同学则是担心自己的水平不够,怕帮倒忙。同样有这个顾虑的小曹立即向自己的两位老挝朋友求助,并得到了他们的热情回应。三个同学第一时间从呈贡校区一路赶到医院,为医生和陈清搭起了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为了顺利完成第二次手术,
眼睛恢复光感 志愿者高兴的欢呼
在医院的楼梯间,陈清走近电梯楼层指示灯,似乎手术后的那只眼睛能看见些东西,只听见他用老挝语说着什么,正当现场的医生和记者都很不解的时候,另一位志愿者陈坤烨同学和曹光会比陈清自己更激动,欢呼着说:“他能看见了!能隐隐约约看见楼层指示灯了。”
“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到需要的人,我自己也非常高兴!”对于第一次做翻译的曹光会同学来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此。“我一直觉得自己不行,但是来了之后我发现其实没有什么事情是自己做不到的,只要你自己想做就一定会做到。”第一次翻译的经历给小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为了可以更快更好地关注类似的事件,小曹同学还开通了自己的微博。
随后,为了可以更快更好地关注类似的事件,小曹同学还开通了自己的微博。
在这次跨国境的医疗救援中,主要负责人唐昌林代表昆明爱尔眼科医院对志愿者深怀感谢!他表示在《健康周刊》的帮帮助下我们找到志愿者,为患者和医生解决了难题,他们热心的参与,使这场爱心接力持续传播着正能量,是志愿者的这个正能量为我们搭建沟通的桥梁,让医患可以顺利沟通,再次谢谢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