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GMS)工商论坛7月初在昆明召开。GMS工商论坛活动组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企业成功的典范——昆明贝克诺顿制药有限公司(KBN)推荐给了记者。近日,公司总经理戴晓畅博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并讲述了昆明贝克诺顿在“走出去”过程中成长的快乐。
先人一步 抢得先机
20世纪90年代初,昆明制药厂(现为昆药集团)的领导人就走出国门寻求合作伙伴,引进了美国IVAX制药有限公司,这是一个颇具实力的著名跨国制药公司,于1992年诞生了云南省制药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昆明贝克诺顿制药有限公司。从1994年以来持续盈利,到2004年累计实现的净利润为公司起步投资总额的9倍。
正是当初“走出去”的远见,从美国IVAX引进了国际先进的产品、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模式,昆明贝克诺顿不但于1998年率先成为中国最早一批、云南省第一家通过国家药品GMP认证的企业,成为云南GMP的样板企业,而且其品质和技术均进入全国一流制药企业行列。日前,公司以先进的软硬件设施,再次获得GMP认证。
经过13年的发展和积累,昆明贝克诺顿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已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谈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戴晓畅说,公司于2011年确立了全面拓展东盟国际市场的发展战略,经过4年多的探索,在产品、技术、投资、设备、管理和营销的“走出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越南和缅甸已建立生产基地,同时公司的“贝克诺顿”和“斯耐普”商标已在越南成功注册。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实现资本的最优配置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展产品领域的国际合作,提升海外合作的技术附加值。不断从国外引进高端的产品,并将国际顶尖的技术和产品输出到越南、缅甸的生产基地,与美国、日本、法国等一流的制药公司在东南亚展开竞争。
利用技术优势,开展越南技术合作项目。公司与越南中央制药25厂(简称UPHACE)签订了技术合作合同,采用技术合作方式生产和销售药品。目前,合作项目的第一个产品——斯耐普-FR已在越南成功上市。公司还根据越南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对合作产品的配方、工艺和包装进行了改进,使之更适合越南市场。
以资本为纽带,在缅甸实施缅药厂项目。由于中药的标准与国际尚未接轨,制约了中药的出口。公司在实施东南亚战略的进程中,逐步探索出一种中药“走出去”的可行方式,即利用我国成熟的中药生产技术以及东南亚国家对中药有较高认知度的特点,在缅甸合资建立中药厂——缅甸凤凰国药制造厂,目前已注册了5个中药产品,生产销售适合缅甸和东南亚市场的中药、植物药,实现中药的跨国生产和经营。该项目目前仍在建设之中,预计今年底竣工并投产。
以项目合作,带动原辅材料、包材和设备的出口。越南项目实施后,预计每年可以带动200万美元以上的出口。根据今年4月达成的合作协议,技术合作所涉及的设备全部从中国采购。缅甸项目将以投资形式带动50万美元的设备出口,项目投产后,每年可以带动40万美元的国产原辅材料和包材的出口。
利用管理优势,建立境外药品生产基地,实现国际分工和协作。拓展海外市场的最佳方式,就是就近市场到海外建立药品生产基地。越南、缅甸项目的实施,通过技术和项目合作在越南和缅甸构建药品生产平台,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与周边国家的劳动力、原材料资源相结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利用品牌优势和成熟的营销理念,开展市场领域的合作。在海外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公司采取控制终端、决胜市场的策略,介入合作产品的市场拓展,通过品牌的塑造和推广,提升市场的销售能力。在越南,除UPHACE以外,公司还与越南多家经销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在缅甸,公司2013年已实现了对缅甸的产品出口,通过终端销售和医院推广方式对缅甸的西成药市场进行深耕,“贝克诺顿”品牌已形成较好的知名度,产品质量得到了缅甸医生和患者的高度信任,成为缅甸医院的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