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一位名叫长谷川庆太郎的日本国际经济学家在日本《呼声》月刊发表的题为《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的文章如是说。
长谷川庆太郎的文章写道,中国经济发展受制于日本,主要因为两点:一是日本企业能向中国提供中国产业不可缺少的高质量的产品;二是日本拥有优秀的技术实力和为确保技术优势而对研究开发的巨大投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如今在中国空前的建筑热潮中,建筑机械的年均使用时间高达3000小时,只有日本造的机械才能经得起如此消耗。中国生产汽车部件的机床年均工作时间也高达3500小时,只有日本生产的机床能保证连续5年性能不变。“没有日本的机床,中国的汽车产业将寸步难行”。
在钢材方面,中国对日本也存在过高的依赖,日本生产的汽车用钢板质量世界第一,不用这种钢板的汽车就根本没有销路;“没有日本钢铁的支持,中国的汽车厂家就没法生存”;建筑用H钢的对华出口价比日本国内高20%,但中方却不得不买,“因为没有这种钢,中国的建筑公司就无法保障高层建筑骨架的安全”。
这位日本经济学家在文章中指出,据2001年统计,日本每年的专利出口1.1万亿日元。“那些没有这些技术的国家,不购买日本的技术,就无法实现经济增长”。
除了日本,中国经济对美国也有很强的依赖,一个足以令国人汗颜的事实是,占中国对美国出口80%的商品,都是打入中国的美国企业制造的;只要美国切断中国对美国消费品出口渠道,那么中国就难以维持其经济增长。
尽管这位日本经济学家的言语之间充满了日本人的自傲,但他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振聋发聩地切中了我们的要害,反过来讲,这一结论足以引起国人的警醒和反思。
需要我们反思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很大程度地滋生了一种“拿来”、“买来”的思想?是否产生了过分仰赖进口的思想,以至于差不多质量的产品,宁愿花外汇进口,就是不愿用国产的?
一个细节是,前不久,当海信独立研制成“中国芯”之后,就有不少彩电业老总在公开的媒体上表示不会使用海信的芯片,这种行为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思想根源?
今天的中国,早已经脱离了那个一穷二白的阶段,在物质生产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令人们不解的是,我们曾经独立制造出“两弹一星”,也能独自制造并发射神舟飞船,但为什么却在众多生产技术上落后于人?
一个很大程度的原因是,我们在坐享地大物博这种资源优势的同时,反而忽视甚至漠视了技术创新优势,忽视了对产业链条核心环节的把握和控制,而日本,正是因为没有这种资源优势,才在技术上谋求突破而成为技术强国的。
我们依赖的资源优势反而成了束缚我们在技术上进一步发展的绳索,同时,持续的技术落后也必然反映在国民的意识中,形成在技术上崇洋媚外的思想文化,并且渗透到我们的生产和消费环节中。
正确的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导,如今,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举国上下在发展经济上的共识,中国的企业界也应该知耻而后勇,广泛吸取全民族的智慧,加大科研开发力度,摆脱中国产业界在技术上的对外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