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海尔创新推出的世界第四种洗衣机——“双动力”,正式通过了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核,并被纳入了2014年世界IEC标准的提案,海尔“双动力”式洗衣机也因此成为中国家电行业,首次以自主品牌入围国际标准的家电产品。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家电产业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进军的过程中实现了关键性的突破,同时也意味着在由标准主导的利益格局中,中国企业将占有一席之地。由被动挨打到主动出击,中国家电企业的绝地反击已拉开序幕。
标准缺失一直是中国企业心中的痛,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全世界1.6万项标准中,中国企业参与制定的不足千分之二。来自中国科技促进发展中心联合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几年,我国有60%的出口企业遭遇国外的技术壁垒,壁垒技术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每年超过450亿美元,占年出口额的25%以上。而家电业更是重灾区,目前,中国有172种的家电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发达国家一方面利用标准壁垒封锁中国产品;另一方面又利用标准优势向中国企业收取专利费,攫取高额利润,中国电家业通过低成本策略所构筑起来的价格优势,在标准的重炮利剑下已变得荡然无存,许多家电企业遭受重创,一些曾红极一时的家电巨头也竞相陷入巨亏的泥潭,一蹶不振。据了解,仅DVD一项中国企业每年所支付的专利费就有20亿元之巨,而且一些国外厂商已经把DVD模式看做一种极具商业价值的获利模式来进行运作。夺取标准的制高点,已成为决定中国家电企业未来命运的战略大抉择。
作为后来者的中国家电业,在经历了漫长的“学徒期”之后,要想获得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突破国际家电巨头在全球已经设计好的标准牢笼,如果没有在标准方面的根本性突破,中国家电产业的创新之路会被限定在别人划定的范围之内,整个产业的创新将会被抑制,标准之战是中国家电企业能否参与全球新增市场份额及利润争夺的宏观问题,事关整个家电业发展的未来。作为中国民族企业骄傲的海尔,在紧急关头,再次扛起了标准之战的大旗。
海尔在标准领域的突破不是偶然的,而是海尔创新意识、创新力量不断积累、不断聚集的必然结果。早在1987年海尔就成立了专利委员会,并相继建立和开发了中国家电专利文献数据库和中国家电专利信息库,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理念,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技术上的绝对优势是海尔“双动力”能够被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选中申报国际标准的先决条件,长期以来,海尔从“洗地瓜的洗衣机”、“洗虾机”这样的实用性创新开始,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从而创造性地发明了在洗净比等一系列关键性技术指标上都优于滚筒式、波轮式、搅拌式3种洗机的“双动力”洗衣机。该种洗衣机问世以来就以卓越的技术性能相继获得2004年法国列宾国际惟一发明金奖、日本J-MAK工业设计大奖等一系列世界权威奖项。
在市场上超强的突破与扩张能力是“双动力”入选的有力支撑。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领先技术都能够成为标准并创造市场价值,在美国具有绝对领先技术的“铱星”公司的陨落,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上市两年多的时间,“双动力”洗衣机销量已达100万台,在全国高端洗衣机市场的市场的份额已超过50%,并以年平均20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欢迎;2004年2月和11月海尔洗衣机先后在青岛和顺德成立了“双动力”洗衣机生产专线和生产基地,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这种获取市场份额、创造市场价值的强大能力,使“双动力”技术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标准。这种因一种产品的市场优势而成为事实标准的事例,以微软Windows和英特尔微处理器相结合,所形成WinTel事实标准最为典型。由于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性和复杂性,由一个企业主导事实标准是非常困难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不多见的。
申报国际标准是海尔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大突破,而海尔长期以来形成的持续创新能力,必将为“中国创造”注入强大的生机和动力。能够与跨国企业正面竞争的中国家电业,必须逐步摆脱全球制造产业低端链条地位,积极参与甚至制定国际标准。把“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以主导产业方向和未来的产业转移。第四种洗衣机全球市场前景广阔,创造国际标准势在必行,一旦在全世界得到认可和推广,“双动力”洗衣机将推动洗衣机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世界家电业正逐步进入“中国企业说了算”的时代,而这样的时代将从海尔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