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2年,IBM PC 5150(世界上第一台兼容架构PC,1981年)成为《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同年,一家名为康柏(Compaq)的公司悄然成立。IBM和康柏,一个是PC时代的缔造者,一个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全球PC市场的大赢家——由于抓住了386芯片的机遇,康柏成功遏止了IBM的先发优势,并在1994年首次超越蓝色巨人,成为全球PC市场的一代霸主。谁也没有想到,IBM、康柏等行业巨擘竟会在中国市场遭受到联想等本土品牌的迎头痛击。
有人将联想的成功简单地归结于“抓住了‘奔腾’的机遇”——这样的判断并不准确。其实,联想作为植根中国的本土品牌,在其事业发展的开端便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用户的应用实际,应该说是关注应用成就了它。然而,时至今日,从中国到世界,PC市场的竞争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购了康柏的HP携强大的品牌资源优势卷土重来,试图挫败新对手,整饬旧山河;野心勃勃的戴尔则在世界范围内攻城略地,所向无敌。很显然,对于中国PC品牌来说,竞争形势正在变得愈来愈严峻。
HP刚刚超过戴尔,重归“世界最大的PC供应商”王座,但这一地位并不稳固。不久前,戴尔公布的2005财年第二财季营运报告(截至2004年7月30日)显示,戴尔在这个财季的营业额达到了117亿美元,创下公司历史新高,较去年同期大幅攀升20%。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戴尔营业额增长了30%。而在亚太及日本地区则增长了29%。当前,戴尔已是中国PC市场第二大品牌,尽管不断在销售与服务领域曝出负面新闻,但戴尔在中国仍是节节胜利——今年第二季度,戴尔在中国出货量同比增长24%,而今年第一季度则同比增长48%,对于长期以来称雄亚太PC市场的联想来说,这决不能说是好消息。
HP、戴尔等跨国厂商争胜中国市场的杀手锏是品牌价值与产品价格之比。至少戴尔当前在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并非完全依赖于其“直销”利器。如果把品牌的价值加以量化,那么毋庸置疑,现阶段联想、方正等中国品牌在影响力与用户体验方面仍无法与全球品牌等量齐观。但这并不意味着国产PC在品质方面逊于洋产品。可现实是,在“惟品牌论”的影响下,即便中外产品性能相若、即便跨国品牌售价更高,不少消费者也会想当然地觉得跨国品牌“更可靠”。更有甚者,少数国人对洋品牌的“信赖”、“喜爱”几乎达到了盲目的地步,他们将所有国产PC斥为“垃圾”,而对IBM、HP、戴尔则不吝溢美之词的大加推崇。虽不能将这种消费思路归于“非理性”的范畴,但也应看到,在元件高度标准化的PC生产领域,“中国制造”早就有能力达到或是超越跨国品牌的水平。
现在看来,中国品牌能否在本土市场阻遏HP、戴尔的咄咄攻势,关键在于以下两点:一是增强品牌价值以削弱洋对手的品牌优势;二是提升产品品质进而为用户提供更优性价比。所幸的是,一批中国IT领军企业正在步上一条正确的发展之路。在刚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以32枚金牌的骄人战绩勇夺奥运金牌榜的亚军。而在5个月前,不是HP,不是戴尔,而是联想作为PC厂商(由于此项合作具有的排他性,跨国PC品牌将不能利用2008北京奥运进行任何宣传)与国际奥委会签约,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信息技术设备和服务的“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即便单从国产PC品牌抗衡跨国对手的层面来看,联想此举对其未来10年乃至更久的发展都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突入奥运TOP计划的联想很有希望在巨头环伺的竞争格局中杀出一条血路,让品牌影响力更上一层楼。
奥运品牌构成了联想横挑洋对手的一大“火力点”,但联想似乎并不满足:它要进一步打破跨国PC厂商的“品质神话”,让那些迷恋洋品牌的中国消费者了解到,本土PC品牌也能够制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近日,联想商用PC顺利通过了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测中心MTBF测试,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已经刷新了世界记录——达到创记录的45000小时。联想能够在高科技奥运的赛场上蟾宫折桂,着实让我们感到欣慰——在计算机产品的质量指标中,可靠性指标是最主要的考核项目,这一指标是对某一产品投入使用时无故障工作能力的度量,是产品系统综合质量水平的考核标准。
中国PC市场风云诡谲,国内外品牌各施其力。曾经战胜过康柏、AST(虹志)等大腕厂商的联想如今正在致力于品牌、品质双重火力的建设。这将是另一场竞技盛会,在2008年之前长达4年的周期里,联想誓要捍卫其作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第一PC品牌的尊严与荣耀。这不仅是中国PC企业与跨国竞争对手的较量,还是中国IT产业与发达国家同行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