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观点与评论>> 正文

大学城疯狂扩建的背后

中国企业报道  2013-11-22 09:24:54 阅读:

  近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所作的2013年度审计报告中,揭露了许多部门大量违规违法问题,在全国掀起一场“审计风暴”,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其中就提到南京、杭州、珠海、廊坊四城市在大学城建设上严重违规审批和非法圈占土地的情况。众所周知,随着国家对土地审批监管力度的加强,而各地大学城盲目扩建、跑马圈地却也愈演愈烈,并引发了去年下半年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察部、建设部、审计署五部门的联合督察。而且国土资源部于去年12月21日公布的全国范围内4起涉及严重违法的土地案件中,沈阳大学城非法大量占用土地案就赫然在目。可为什么在国家对土地使用的强制监管下,一些大学还乐此不疲,甚至顶风而上呢?背后到底是什么动力驱使这些大学城的疯长?

  在我国,教育用地属于划拨性质,比经营性用地便宜得多。比如,占地5000亩的南京仙林大学城土地初期出让价格每亩5万元,占地近4000亩的江宁大学城现行土地出让价格每亩4.5万,如果国土局采取挂牌出让的方式,那么这些土地就可以达到每亩六七十万元。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这里面有多少“猫腻”。正如某些大学领导所说的那样:“大学城的地价非常便宜,圈下来后将来可以升值,还可以想办法进行经营性的开发。先圈下来再说,将来肯定有用。”于是,这种一哄而上的“圈地运动”哄抬出“教育地产”这一概念,用廉价的教育用地进行商业操作,赚取巨额利润。在审计署今年的审计报告中,也揭露出河北廊坊市东方大学城在2001年到2002年期间,以建设大学城配套设施等名义,大量租用农民土地,在1.1万多亩的土地上建了5个标准高尔夫球场和大量商品房、小别墅。这些轻松划来的廉价土地,经过善于精打细算的各大学的调弄,立刻“咸鱼翻身”,市场价值数十倍的疯长,而大学城如意算盘拨打得越响亮,银子哗啦啦地流进来的也就越多,结果,大学城“大跃进”式扩张。原来是金钱在作怪!

  按照国家土地法规定,超过1000亩的土地要报国务院审批,而以上土地基本没有走这一程序。这些占地不但违反了土地审批制度和国家相应的土地法规,造成大量土地的浪费和闲置(其中基本上是耕地),破坏了粮食生产的大局。最让人侧目的是,这场“圈地运动”中,许多大学自身身份的扭曲和位置错放,把大学城当成“摇钱树”,反映出部分大学急功近利和错误的金钱观。如果这种现象蔚然成风,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大学不是赚钱的工具,不是商业机构,其中心任务是如何为国家培养大量人才、如何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以适应社会需求。国家廉价拨地是用来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是让大学用来搞房地产开发的,不合实际的盲目扩建,必将致使教育资源供大于求,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

  这些大学城表面上风光,其实却基本上都面临着巨额贷款的风险。本年度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指出,“南京仙林、江宁和浦口3个大学城的12所高校建设项目,目前银行贷款为27.28亿元,占实际到位资金的71%。这些学校还本付息主要靠学杂费收入,按目前收费情况测算,今后每年还本付息额将超过学杂费收入的40%,个别甚至达到80%。由此看来,“羊毛出在羊身上”,不管学校花多少钱,最后还要由学生来“埋单”。据教育部的统计,我国特困生的比例大约占5%—8%,一般困难学生的比例占15%—20%。其实,西部部分高校贫困生比例近乎50%。

  这种被扭曲的高等教育跟近些年流行的“教育产业化”有关。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涉及到所有人的利益,关系着国计民生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不能当成产业来经营,仅仅看到收取的些许学费和高校附近一些房产、店铺的一时的兴盛,而忽视教育的基础性和深远性,是一种极其浅薄的短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