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中国能源负重前行

中国企业报道  2013-11-21 09:44:16 阅读:
核心提示:能源短缺已成为中国面临的一大难题,煤炭供不应求、石油进口激增、电力供应明显不足。能源难题不能解决,将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编者按:

  能源短缺已成为中国面临的一大难题,煤炭供不应求、石油进口激增、电力供应明显不足。能源难题不能解决,将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本组专题报道,记者从全局高度分析了我国能源安全的总体形势,试图找到制定合理能源战略的途径。记者还通过采访形式具体展示了我国电力企业如何应对能源紧张的情况,同时,节能问题也受到了同样的重视。

  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重要资源。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增长明显加快,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从1980年的6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2年的14.8亿吨标准煤。今后几年,我国基础能源产品能否支撑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关人士预计,未来20年中国都将面临能源挑战。

  利用效率偏低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建立在能源高消耗基础之上的高增长。据了解,去年我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约合50亿吨,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的4%,投入产出比例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我国单位GDP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水平都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专家指出,我国还没有完全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带来了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经济运行绷得过紧等问题。

  资料显示,我国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是发达国家的10倍。高能耗行业的快速增长导致GDP用电单耗上升。2003年前三个季度达到1737千瓦时/万元,仅此一项就拉动用电增长7.1个百分点。

  另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披露数据,去年全年消耗15亿吨标准煤、8.2亿吨水泥和2.6亿吨钢材,其中煤炭消费量占全世界的30%,钢材的消费量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水泥的消费量占全世界的50%。2003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年产钢突破2亿吨的国家,在铁矿石、焦炭和电力供应以及运输等支撑条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国钢铁行业扩张势头仍然不减,而国内、国际市场现有的资源、能源、运输条件均难以保证钢铁行业如此高速发展。

  依赖越来越大

  长期以来,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四大能源被视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资料显示,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平均每增加1亿元GDP就需要高达5亿元的投资。2001年,中国终端能源用户用在能源消费的支出为1.25万元,占GDP总量的比例为13%,而美国仅为7%。

  我国已是世界上对能源依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8个主要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烧掉了约2.3亿吨标准煤。

  受制进口石油能源安全堪忧

  受石油资源的约束,我国需要大量进口石油满足国内需求。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1995年的7.6%增加到2000年的31.0%。到2020年,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亿吨,届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与目前美国的水平相当(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8%)。中国石油供应的一大半将依赖国际资源,一方面将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使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如何准确把握影响石油安全的国际形势和树立切合实际的石油安全观、如何提高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等均是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并需要很好解决的重要问题。除此之外,保障电力和天然气供应安全也是能源安全的重大问题。

  最新统计显示,2003年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出现大幅增长,进口原油总量突破9000万吨大关。有关专家建议,中国应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新油源,同时有条件的发展煤化工,提高新的能源技术,实现能源多元化。

  制定合理的能源战略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实现经济翻两番。我们的能源基础能否支撑?过去20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对以较低的能源增长支持较高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20年,能否继续这样的成就?

  过去20年,由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市场化改革提高了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效率,同时国家实施有针对性的能源政策,使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那么,在未来20年,中国面临人均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制定合理的能源战略将对国家总的能源消耗产生巨大影响,并减轻能源压力。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说,我们应该调整现在的投资结构。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持续高速的GDP增长是建立在能源高消耗的基础上,因此,郑新立建议,应该大力发展一些诸如信息产业等低能耗产业,以此来逐步缓解经济增长和能源供应增长之间的矛盾。

  在此基础上,郑新立认为,要真正解决目前存在的能源紧张问题,除了在宏观经济导向上要进行调整之外,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亦要进行相应调整。首先在能源开采上,通过加大能源开采利用率来增加能源供应量。其次,在使用能源上,应该进一步优化能源使用结构,进一步增加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以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在整个能源消耗中的比重。

  因为能源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特别是它涉及石油等国家短缺战略物资以及电网和天然气网的建设和运行等国家经济命脉。同时,能源自身互换性很强,决定了能源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部门。因此,有专家建议,我国应重新建立国家能源委员会,加强经济协调和监督,以此促进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和能源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背景资料】

  电力安全形势严峻

  据国家电网公司有关人士透露,在电网面临巨大缺电压力的同时,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今年夏季电网安全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电网网架结构薄弱,安全稳定问题突出。随着三峡水电站机组相继并网发电以及三常、三广直流输电工程投入运行,我国跨区电网规模不断扩大,跨区送电功率不断增大。但总体来说,当前跨区电网还处在发展时期,网架结构薄弱,设备刚投产初期就立刻面临大功率输电考验,存在运行不稳定、缺陷较多等问题,需要一个调试磨合消缺时期。此外,各区域电网、省网网架结构薄弱。在夏季用电高峰时电网发生大扰动的情况下,处理不好极可能导致大面积停电事故。

  二是电网备用容量不足,安全运行面临巨大压力。由于在缺电的局面下,电网控制和运行调节已从电力系统内的发输配电环节扩展到包括用电环节在内的全社会电力用户。电力需求侧管理控制用电的措施和效果成为影响电网备用容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使问题更加复杂和严峻。

  三是城市负荷中心和受端系统支撑薄弱,电压稳定问题突出。夏季城市电网负荷大幅度增加,空调负荷比例攀升,一旦负荷中心因事故或严重缺煤突然失去内部大电源或外部大功率送入的支撑,导致无功严重缺乏而失去电压稳定,极可能导致受端系统发生电压崩溃。

  另外,安全管理基础薄弱,不适应形势变化的要求。在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电力供应形势紧张、发展任务繁重等复杂形势下,部分人往往忽视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安全第一”没有落到实处,造成管理上的放松或滑坡。管理方式缺少科学性和系统性,效果较差;缺乏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的动力;员工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西方国家重视节能

  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课题,世界许多国家都极为重视。日本早在1979年就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又分别于1998年和2002年对《节能法》进行了修改。其《节能法》规定,到2004年度,录像机的能耗标准必须比1996年度降低61.2%,冷暖空调机必须降低50%。到2005年度,计算机的平均能耗必须比现行标准降低56%,磁盘驱动器必须降低72%,照明器具的平均能耗必须比1996年度降低20%。到2006年度,复印机的能耗必须比1997年度降低31%。到2010年度,轿车的平均能耗必须比1995年度降低22.8%。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产品将被禁止上市销售。

  法国以政府法令的形式为一系列消耗能源的设备和系统制定节能标准。自1994年以来,法国依据欧盟的标准,通过颁布政府法令,先后对锅炉和相关设备、供热和制冷系统、汽车和家用电器等作出了本国化的规定。

  此外,法国政府还鼓励企业和个人研制和使用利用太阳能或电能的清洁汽车,通过优惠的折旧条件,促使清洁汽车和相关设备进入市场。

  德国大力开发诸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计划到2010年使生态能源的发电量占到全国发电总量的10%。50年后,力争使可再生能源成为国民使用的主要能源。为达到上述目标,德国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给予补贴。

  风力发电目前占德国总发电量的3.5%,但电价比常规电厂的电价高出近50%。《可再生能源法》规定,电力公司必须无条件以政府制定的保护价购买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此外,政府为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决定实施“10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并提供了优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