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罕区罗家营村村长髙计奎
髙计奎,一位典型的内蒙汉子。是和浩特赛罕区罗家营村村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孜孜以求,勇挑重担,为百姓呐喊,替百姓奔波,被群众誉为全心为民的好干部,是赛罕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一个先进典型。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成为“头等难事”,行政村基本没有经济积累,农民积极性不高,干部更是束手无策,甚至陷入了“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困境。采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是兴办农村公益事业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既保护了农民利益、减轻了农民负担,又保障了村民实行自治,发展了农村基层民主。罗家营村村长髙计奎的带领下,不等不靠,充分发挥“一事一议”的积极作用,号召村民大干公益事业建设,实现了该村各项工作目标。
罗家营村位于呼和浩特东郊高速公路出口东110国道南呼和浩特--包头,呼和浩特--集宁高速公路横贯村区,呼和浩特市白塔机场罗家营村以南,以公路铁路航空一体的交通网络赋予罗家营村优越的地理位置,正是这种优势的地理位置,使罗家营村在城乡结合带之间占有重要地缘优势,也使这个城市中发展的村落显得更具有潜力和价值。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无到有,罗家营村这个“城中村”的建立也是个发展过程。不可否认,政府通过对罗家营村土地的征迁建立呼和浩特大学城,一系列的举措不仅对罗家营村带来了经济型发展优势,也提供了高知群体赋予当地的人文氛围。使位于城区边缘的村落一夜间被划出城区,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既带有城市的一些习性,又保留着农村固有的特质,这也许就是“城中村”的特性。
罗家营村村委书记髙计奎。没有预见会有这样的发展结果,正如髙计奎所言“争取大学城引进罗家营村,一方面是这里土地环境并不适合耕种,另一方面罗家营“城中村”改造可以改变这里的贫困面貌,为当地村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确大学城的建立,不仅使这里的土地寸土寸金,也为当地的村民提供了再就业的机会,过去背靠黄土背朝天的村民完全被束缚在土地上,跟土地打交道,但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这里的土地营养成分不够,不适宜耕种,村民生活没有经济来源,连解决温饱都是问题,大学城的引入,即吸纳了商业资金,也为周边的服务行业提供了平台,罗家营村也出现了属于他们的经济圈,具备了城市的一些因素。
另外大学城的建立,也为投资商带来了机遇,短短几年间,不管是政府征用地还是民间投资,罗家营村的村民开始从土砖房走向了住宅新区,曾经这些居住在农村的村民突然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社会角色也有了转变,融入为城市的一部分。当然改变的不仅是村民,在大学城里教书的老师们受到了交通的限制,每天往返城村之间,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得到较好的安置,未来的城中村也许会看到城市与农村的交融,大学城则会是“大学就在我家里,我家就在大学里”的另一番景象。
在和髙计奎书记谈话过程中,也不由的感慨罗家营村过去只是偏僻的小农村,如今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走上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之路,不得不承认“城中村”这个过去曾孕育农村居民的社区,如今又以另一种形式为农村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