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医疗医企>> 正文

华药战略转型跨入新跑道

中国企业报道  2013-11-15 11:15:53 阅读:
核心提示:伴随着进口及外资企业的药品几乎挤占了中国医药全部高端市场的同时,国内青霉素、维生素等低端产品的价格战却愈打愈烈,导致了国内药企研发投入缺损,后劲不足,并带来另一“恶习”,盲目扩产和低水平重复。

  伴随着进口及外资企业的药品几乎挤占了中国医药全部高端市场的同时,国内青霉素、维生素等低端产品的价格战却愈打愈烈,导致了国内药企研发投入缺损,后劲不足,并带来另一“恶习”,盲目扩产和低水平重复。这种短视行为与科学发展观完全背道而驰。

  也有一些企业正悄然从价格战泥潭中抽身而出,把目光锁定在更长远的发展空间上。华北制药自去年提出“四个转变”后,转型的进展一直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在价格战单轨上“独舞”的疲惫的药企们希望从中看到出路。

  战略转型 初显成效

  近70年来,抗生素的生命曲线涨涨落落,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的改变,人类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传染病已不再是最多,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等病症位居前茅,这导致了百姓用药结构与以往相比有很大不同。“医药企业只有及时地按照人们用药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华药董事长常幸说。

  仅仅一年时间,倚仗50年积淀的生物发酵的核心竞争力,在打造青霉素精品、向深加工延伸及进军其它相关产业上,华药转型的成果正在外显。

  普通青霉素的精品战略。年初,华药投资一个亿的103车间投产,该车间酸化、结晶等关键工序的主要设备均从符合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要求的欧美厂家进口,实现了管道全封闭生产,加上国内独家的“溶媒萃取”工艺,使产品保证了极高的纯度。精品青霉素既保证了老百姓的用药安全,又和对手错开了竞争层面,对此,客户们给予了充分认可。

  缔造半合抗规模技术双优势。通过合资、技改,华药目前在头孢系列、阿莫西林等半合抗领域已成国内首席。今年3月,阿莫西林胶囊被国家药监局批准为国内少数3年效期厂家,其咀嚼片上市后深受儿童喜爱。华药头孢品种囊括一至四代的市场上的主流品种,是目前国内品种最齐全、技术水平领先的厂家。

  在华药构建的新的产品结构中,记者看到,非抗药物正显现出良好的成长势头。

  在生物技术药物领域,华药金坦公司新近成功构建组织器官研究平台,人造皮等产品即将进入临床阶段。加上GM-CSF、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等四个已有产品,华药成为国内先进的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

  而华药的维生素生产也令人叹服:4月,华药VB12技改完成,质量等综合技术指标再创行业新高,并成为首家具备药典上所载全部维生素B12产品生产能力的厂家。华药作为国内VC四大家之一,在VC系列产品开发上也有突破。

  植物提取物在华药可谓异军突起。5月,在南京全国原料药会上,华药推出大豆异黄酮、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等植物提取物系列产品,其中,含量可达95%以上的大豆异黄酮产品属国内独有。

  免疫抑制剂是华药抢滩的又一新领域。7月,田可上市10周年庆典上,该企业宣布,田可年销售额即将突破亿元,雷帕霉素等二三代产品已进入最后临床,华药成功抢滩国内免疫抑制剂领域。

  此外,华药的产品还覆盖心脑血管、心理卫生、消化系统、农兽药等领域并具有较强的优势。

  雄厚的研发不断丰富和拓展华药的产品结构。记者从新药中心负责人口中“套”得一个信息:目前,在抗真菌、抗癌、抗老年痴呆等增长性强、市场潜力大的领域,华药有一批新药正在研发过程中,今后几年,华药将有几个重磅药物面市或进入临床。7月15日,他们又与武汉大学联合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充实了华药的“智囊团”,现在共有数十名博士在天然药物筛选、组合化学等领域和华药的科研人员并肩作战,不断提供新型“跑鞋”,使华药在新的赛程中跑得更快。

  技术进步为转型提供持久内力

  在和华药总经理刘寿文的谈话中,记者感觉到,华药人非常大气,他们谋求企业发展,绝不靠挤垮对手,而是以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核心,深挖内涵,全面统筹。

  青霉素大战正酣之时,价格一路下滑,各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降成本压力。华药开展的青霉素技术攻关,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内,使关键技术指标大幅提高,成本下降20%,重现成本优势,有50年技术积淀的青霉素生产工艺几近完善,在这次攻关中,仍有如此大的技改空间,大大激励了华药人科技挖潜的决心。随后而来的VB12扩产,技改显现出更大的威力。发酵指标创历史新高,VB12产量大幅提高,生产能耗反而明显降低,水、电、蒸气等主要能源单耗同比均下降30%以上,使成本优势更为凸显。同时,他们把质量作为技改的重中之重,通过解决国产原材料与进口设备间的“排异反应”、优化工艺路线等措施,使产品质量指标显著提升,成为亚洲惟一一家在美国FDA机构获得DMF产品注册文号的VB12生产企业。

  借助国外先进技术成为技改的新途径。华药农兽药基地——爱诺公司积极与瑞典、德国、美国等大公司长期合作,通过产品对比寻找差距,一道进行技术攻关,多项技术指标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主导产品发酵水平提高了3倍,产品杂质含量不断降低,各种溶剂消耗大幅降低,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的制造成本处于国内领先,并以行业最高分一次性通过国家农业部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验收。今年以来,爱诺公司国际声誉不断提高,南美、欧洲、澳洲等近20多个国家的客户将爱诺作为其可靠的原料供应商。

  华药的技术创新还体现在对新产品的后续改进上。华药在开发出番茄红素之后“一路快跑”,实施产品的技术追进。国内的番茄红素生产企业均采用天然提取方法生产,华药超前行动,在国内首家采用发酵法,使番茄红素的生产成本降低了近一半,工艺更加环保。在其他厂家仅能生产10%以内含量的产品时,华药已经能做到95%以上的含量,无论成本还是质量都远远将对手甩在后面。不仅如此,在国内厂家只能生产油状番茄红素的情况下,华药凭借自己摸索的微胶囊包埋技术,一举攻克了产品的防降解氧化难题,满足了当前国际市场的最主要需求。

  据华药技术人员介绍,今年以来,科研与生产的“亲密接触”成效明显,环孢素A主要指标成倍增长,EPO(促血红细胞生成素)的成本下降近一半,两性毒素B的发酵单位实现翻番。几乎所有下属单位包括能耗、治污等在内的综合技术指标都有明显增长,在全国尚无出其右者。上半年,华药通过科技挖潜降低成本两亿元。

  国企改制“东风”不容错过

  国企改制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记者们总是想方设法打探华药的合资进程,他们的回答既策略又不无道理:华药改制正积极推进。按照他们的思路,只有在观念、管理等方面做好充分铺垫,改制这股东风才能除去绑在企业身上的枷锁,使国企活力重现。

  企业改革中,人是根本,人事制度是最能体现变革的地方。从去年开始,华药出台一系列措施调整管理机构,为“赛马”开山劈路。集团总部和股份公司分别由22个部门和17个管理部门减少为11个,机构“减肥”的同时,用人机制接踵而变,公司新调整的部门负责人全部实行竞争上岗。53名竞聘者中,19名高学历、懂管理的年轻人才脱颖而出,最小的只有31岁,研究生学历人员由21%提高到41.7%。与此同时,最敏感、最艰难的分配制度改革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据华药薪酬管理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王修铭介绍,新的工资分配将借鉴国际标准,是以岗位薪酬为主,以特殊群体特殊工资为辅的多元化分配制度,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积极性。

  向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和WTO规则的管理体制并轨,是对改制最好的“预热”。华药的诀窍是通过认证快速提升管理层次。华药所属企业全部提前通过GMP认证,国际认证又蔚然成风。截止到目前,7家子公司正在FDA认证过程中,5家子公司拟通过欧洲的COS认证,一些企业已通过现场检查。华药还主动提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至此,包括股份公司在内的15个子、分公司通过认证。认证不仅找出管理差距,更让华药人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了深刻领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不能阻碍,还应成为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因素。结合企业实际他们提出清洁生产的管理理念,即以污染预防为原则,从生产设计到销售服务的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控制,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消除对环境的危害,真正做到前门造福,后门避害。

  据悉,华药股份公司日前启动了《社会责任体系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即SA8000体系认证,这在全国特大型企业中还是第一家。华药花大力气搞SA8000体系认证不仅仅是为了冲破贸易壁垒,更关键的是要通过保护每位员工的权益,使员工和企业均衡发展,从粗放型管理向以人为本的精细型管理迈进。

  “科学发展观不仅对政府而言,它同样是企业健康成长的引航灯,”常幸指出:“转型的实质就是摒弃片面追求规模的盲目,借市场严峻形势的压力,苦练内功,挖掘潜力,开发产品,蓄势而发。”

  尽管华药在转型的道路上刚刚起步,但稳健扎实的脚印可以映射出他们的路将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