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一个时期以来,所谓“拉美现象”或“拉美化”的说法已成为人们谈论中国发展问题时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它是由拉丁美洲国家上个世纪中期的发展历程总结而出,即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面对各种凸显矛盾处理不当,结果走向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
种种迹象表明,当前的中国也站在了“拉美化”的岔路口上。何去何从在于我们能否处理好各种矛盾。海外舆论也认为,均衡发展是中国新发展战略的关键。于201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的全新思想。这表明党和政府已经着眼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
要协调社会事业的发展,转变观念和增加投入是绝对必要的。但要使增加的投入产生积极的效果,就必须对现行的社会事业体制进行改革,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事业一直落后于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应的职能部门体制改革长期滞后,从我国目前社会事业的行业特点看,社会事业基本都由各类事业单位经营,其最大特点就是政府垄断。统计显示,中国有各类事业单位130多万个、工作人员2900多万人和国有资产近3000亿元。中国70%以上的科研人员、95%以上的教师和医生都集中在由政府出资建立的各类事业单位,其各项事业经费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30%以上。
在市场经济中,垄断对经济效率的损失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正是这种垄断为各种相应部门“寻租”、“设租”创造了条件,部门利益取代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垄断不仅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还造成社会各阶层接受教育、医疗机会的不均等。而且这种垄断的恶果远比铁路、航空、电力等垄断严重得多。当前,国家推行事业单位改革在即,各类事业单位应当加快自身体制改革的步伐,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但改革又不能按照产业化的方向进行,而是要以制度创新推进,引入竞争,打破垄断。以中国经济改革20多年来的经验表明,哪里有竞争,哪里就会出效率。这里可以借鉴电信部门的改革。最早的时候电信行业是经营部门与政府管理部门合为一家,后来实施政企分家,中国电信从邮电管理部门中分离出来,最后又将中国电信一分为四,通过几家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来破除垄断,逐步提高了电信行业的经营效率。教育和卫生领域的改革虽然无法直接借用分拆的办法,却可以通过开放准入,降低门槛,吸引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来引入竞争。社会资本进入这些领域后,政府要将社会事业的公益部分和具有市场化特性部分区别管理,采取收费与免费并存的办法。同时应该看到,即使将社会力量引入到这些公共部门,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由政府主导经营的仍然会占据相当的比例。因此,对于仍然由政府掌控部分,政府应当将自身与这些公共部门区分开来,这样政府才有可能对这些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审计。特别是对于教育、医疗卫生领域的价格确定与涨价行为,必须参照铁路部门的做法,举行由政府、行业、消费者各方面参加的价格听证会,这样才有可能把这些部门的利益规制在合理范围内。
以2003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为标志,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既可能成为加快发展的“黄金发展时期”,也可能是一个“矛盾凸显时期”。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利益调整,能否实现经济社会领域的均衡发展。不久前,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计划是在充分总结1998—2002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的基础上制定的。该计划提出了“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体制” 等6个重要举措。这传递了有关政府部门已经开始采取措施的信息。只要我们能够以科学的发展观正视中国面临的挑战并解决问题,就一定能够度过这一段公认的发展危险期,跃上更高的发展平台,最终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协调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