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725,以下简称京东方科技)近日上演的“曲线MBO(企业管理层收购)游戏暗藏财富飙升”一事被人关注。
这里很有戏剧性的看点是涉及到的两个主角:一是注册资本只有300万元人民币、成立至今仍不到1年时间的北京智能科创公司以下简称智能科创;另一个是大名鼎鼎、注册资本为9.76亿元人民币、有11年历史的京东方科技。而前者令人吃惊的最大的本事是与北京国资公司、招商银行等等完成一系列令人看得头昏眼花的股权质押、转让后顺利地持有京东方科技超过15%的股份。
戏剧何在呢?细看15%的股份都是由自然人担任股东,这自然人分别是京东方科技、京东方投资的在任高管。据悉,至此,京东方科技的MBO就已成功完成。之前既没有宣传,也没有预告,更没有“透明度”,就这样悄悄地接近了尾声。这让那些一直关注着他们行动的某些专业媒体记者们十分困惑:这成功后面的谜团太多太多。刚刚开始就如此令人不信,其后的发展该有多少真相不容人多问?
华融资产在出让了京东方科技的第一大股东——京东方投资43.75%的股权后,也发现这笔优良资产最后几经周转到了一个业内人都不知晓的智能科创手中,股东全是京东方科技董事长王东升、副董事长江玉昆、高级副总裁陈炎顺等高管。其中王东升本人持股达20%,这就是企业管理者收购?
正如业内人士分析,“绝不是一次简单的MBO方案”。
京东方科技目前已是国家及北京市重点企业,年销售额已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总资产达144.7亿元人民币。
他们真的很聪明,采用的“招术”是一般企业不太敢用的“过桥”法。分析后看出,“中关村百校”就是这“过桥”角色之一。仅持有3个月的股份就转手给了智能科创,其中有何好处只有他们彼此心知肚明。总之不会是闲着没事干“倒着玩吧”?
京东方科技是以LCD业务为增长点的。因为一时间股价拉动了舆论的眼球,也让那些出让者赚了个钵满。
也许,真的是“利益面前良心难存”吧,投资者都愿意见利就收。至于其后操纵者的心态是如何龌龊、黑暗,实在无力去追究,市场风云也使得某些投资者学会了“各扫门前雪”。
一些分析人士也认为:一切看似都合乎法律法规。既然能通过交易所和银行的帮助获得许可交易(指部分反担保),不排除得到了一些政府部门或工作人员的帮助。在参与担保的企业中有“中百校”。因为“中百校”就是大型国有企业,是中国科技部、教育部、团中央的投资机构。它将持有的“京东方投资”股权出让给智能科创,是否涉嫌国资“私相授受”?
2月份,智能科创代表身份的陈炎顺一再以“低调依法做事一直是京东方科技的原则”为由推脱了各方记者的采访。但他承认,目前的智能科创的确没有什么实际业务,金融界传闻“京东方科技为了能MBO找融资”一说他也清楚。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4月底,陈炎顺不得不在许多事实面前再次走出来澄清。
但是陈炎顺的回答很有意思:一,自己是“局外人”,不咨询大股东“京东投”后不能回答大股东内部情况;二,TFT行业需要留住人才,而MBO是国企改革的热点。
至此,我们才明白,这一切都是为了给“人才”搭一个机制的平台。不公布细节就是为了保持本企业的原则。
“人才王东升”个人在这个平台上已获得了近一个亿的账面资产。其它高管也不在少数。但在这个行列里你找不到其它员工人才的名字。
更喜剧的结尾是,目前京东方科技正忙着在港上市的事由。有预测说,这些“高管人才”的财富会再度飙升。有这种激励机制跟随管理层们的改革步伐,谁能不大力支持此项改革?
但是,京东方科技不向所有具有投资能力的人开放参与交易机会的“尾巴”还是被许多业内人抓住了。是不是真的有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还有待查清,我们在此只想表示说,协议收购虽是目前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的重要通道,但一定不要暗箱操作。那样,受益者就真的是踏入了法律雷区,都将导致事后确认MBO行为无效,而且犯罪人还要负刑事责任。
其实,MBO本身并没有错。用这种方式激励人才更是当今时代国有企业追随的一种时尚。所以,国资委发了关于国有企业改制的规范性意见。专家们认为,现在就是规范的问题。比如,不能自己卖给自己,必须通过中介。问题的关键是,京东方科技恰恰出在了是否“公开化”这一法定的原则上。
以为百姓不知道什么。其实许多百姓知道《国资法》已经开始起草,按程序,要交由全国人大审议。《国资法》一出台,它的法律约束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