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尽管我国利用外资已有相当规模,但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巨额资金的需求相比,还不能说足够了,特别是利用外资在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我国的需求还十分迫切。香港华闽公司经济学者孙明不久前就如何利用好外资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面对国际资本加速流动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加大引进外资力度的新形势,我们必须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包括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外贷款。同时,必须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合理引导外资投向。
孙明提出,直接利用外商投资要把握好四点。
首先,将引进技术、促进国内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作为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前些年因受传统国际资本流通理论的影响,利用外资政策往往注重吸引外资的金额和项目数量以及外资企业的产出对GDP的贡献,实际上这是陷入了误区。从某种意义上说,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其内涵就是从重点利用资金投入转向重点利用技术、知识等先进要素的投入。通过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获得技术许可和转让,进而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后一点,已成为影响我国今后在世界上地位的首要因素。因此,面向新世纪利用外资的根本指导思想应该转向“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实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技术出口”的良性循环,实现技术发展跨越。
第二,把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作为利用外资的重要目标。我国加入WTO之后,民族工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弱。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保护民族工业的惟一的做法就是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因此要协调好外资政策和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外资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世纪之交,发达国家掀起了新一轮的产业转移热潮,我国应该利用这一大好机遇,有重点、有步骤地利用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突破,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为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打下基础。正确全面的指导方针应该是,在划定一定范围保护性行业的前提下,开放性行业引进外资要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要有助于民族工业的发育和成长。对一些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如新兴产业和技术空白的行业,对外资可以采取适当放宽或不采取股权比例要求等优惠措施,以有利于吸引外资,促进这些产业的成长。
第三,掌握好外资政策,达到内外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无论在量上或质上都获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但从整体上看仍未摆脱“二元经济”的特点,即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先进部门与以农业、手工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并存;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先进地区和以乡村为中心的广大落后地区并存。针对这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利用外资政策应作出适时的调整。由于行业、地域之间的差距明显,因此利用外资工作需要有重点、多层次、多种类型地进行,即立足于国家产业政策目标与地区平衡发展,对外资实行有差别的政策。
此外,还应把握好利用外资的度,国内资金和技术能够办到、办好的项目,就不必引进外资,避免盲目引进和重复建设,否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并且容易形成对外国资金技术的依赖,对民族产业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民族产业是开放的,但首先应该是民族的。自力更生才是立国之本。因此,对那些垄断性质的跨国资本,应该通过区别政策来削弱跨国资本的“天生”优势。
第四,鼓励跨国公司对基础设施、教育、科学研究投资。我国要创造竞争优势就必须持续提升其生产要素的品质,特别是致力于先进基础设施、技术型人力资源、大学与研究机构等高级生产要素或专业型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从引资的角度看,21世纪中国分享全球化利益,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最佳产业导向是把跨国公司引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于大学教育和与国内科研院所建立投资联盟,在这些产业的投资将通过高级生产要素的培育而使中国获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并使传统产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