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技专利>> 国际市场>> 正文

“洋认证”的“萝卜章”为啥唬住职业经理人

中国企业报道  2013-11-11 15:12:34 阅读:

  近日,日渐红火的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市场中爆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新闻——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培训处处长刘彦生指出,目前在认证市场上最唬人的一些所谓“国际认证机构”,实质上根本不具有认证资格。

  刘彦生表示,像“国际经理人联合会”、“国际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这些机构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认证机构。如果说这些“洋认证”利用中国认证市场尚处在发育过程中、认证市场还远不够成熟的现状来中国圈钱套利是一种市场本能的话,那么,国内的企业管理者被“洋认证”所唬住,其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对“洋认证”的盲目崇拜,在他们眼中,“洋认证”和“国际化”、“权威”等字眼联系在了一起。似乎拿了一个“洋认证”就变成国际化人才了。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认证市场上,不仅有“洋崇拜”还有“官崇拜”,仿佛只有“红头文件”和“政府部门”才有“权威”,才管用。正是计划经济模式下遗留的这种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才使得那些冒用“中国”、“国家”和“国家部委”名义的认证机构大行其道。

  在提醒人们不要被带“国际”字样的认证机构蒙骗的同时,刘彦生呼吁尽快对一些不法的“国际认证”机构进行整治。而实质上需要进行整治的还包括那些冒用国家和国家行政机关名义的认证机构。

  其实,早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就提出了“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的指导思想,按照这样一种精神,政府及相关部门只是负有规范和培育认证市场的职责,而不会参与到具体的认证工作中来。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国企联本着“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利用社会力量”的原则,启动了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工作,并肩负起了帮助政府规范认证市场的义务。

  但是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法律依据,中国企联在认证工作中更多的是按照“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进行自律,而在协调、组织和规范认证市场方面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

  客观上讲,目前认证市场上“洋认证”和“官认证”势头正猛,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认证市场发育较晚,人们对社会化职业水平认证和概念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也与有关方面在引导和规范认证市场方面力度不够直接相关。

  中央文件中早已明确指出,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对于认证机构而言,潜心竭力地在市场中培育自己的品牌才是根本之道,那些靠“傍官”生存的做法,迟早会砸了自己的脚。

  中国企业正昂首阔步走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需要一大批了解和掌握国际规则的国际化、现代化、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目前的“认证热”既反映了职业经理人提高自己经营管理能力的迫切心情,更是提高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客观需要,加强对“洋认证”和“官认证”的管理,规范好认证市场,防止认证市场走入歧途,已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