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时8天的“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展览会”于本月23日在北京闭幕,中国企业又一次向世人展现了自己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的觉醒姿态。
这次展览清晰地表达了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立场、方针和政策以及在商标、专利、著作权等领域取得的成果。主办者称,这是我国首次举办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内容的大型展览。
展览分为部门、地方和企业3个展区。其中,部门展区集中展示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总体情况以及各领域知识产权与司法保护的情况;地方展区主要展示了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在15个重点地区的进展和当地企业自主创新、主动维权的成果;企业展区主要展示了中国企业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着力塑造自主品牌的积极动态。
“国务院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在吴仪副总理的领导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专项行动。”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勤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说,“中国知识产权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企业的觉醒自然是这些进展不可替代的推动力。
知识产权之痛
近年来,当中国企业一如既往地给出口产品打上“中国制造”的时候,一切变得有点令人措手不及。
浙江东正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伍胜对此感触颇多:“如果不是这场官司吓退了一些客户,我们的发展肯定会更加迅猛。”
事情起因于2004年初。当时,东正电气凭借其质优价廉的GFCI产品开始大规模地拓展美国市场,不料遭遇到美国电气巨头莱伏顿公司连续发起的5次专利侵权诉讼。专家分析说,莱伏顿公司短期内在不同的法院针对不同的经销商提起多次诉讼,所依据的又是同一产品的两个母子专利,明显属于增加被告诉讼成本、拖延诉讼时限、恃强凌弱的不公平竞争行为。
虽然东正电气能积极应诉,陈伍胜也对胜诉充满信心,但诉讼造成的损失已不可避免。据介绍,东正电气每月要支出10多万美元的诉讼费用,此项开销目前已累计200多万美元。更严重的是,东正电气的美国经销商纷纷为躲避官司而停止采购其GFCI产品,导致去年5000万美元的销售目标大约只完成一半。
思科诉华为、通用诉奇瑞、英特尔诉东进等专利侵权诉讼的此起彼伏,直接为中国企业的世界之旅平添了变数。据商务部去年4月份透露的信息,中国目前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出口企业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每年损失约20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陷入了被屡屡侵权的困境。
2000年5月,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现自己刚刚开发完成的连笔手写输入软件被一台湾公司抄袭并用于商业牟利,于是在2000年10月19日正式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虽然北京高院于去年2月4日一审判决汉王胜诉,但4年多的技术贬值让汉王饱尝“赢了官司输了市场”之苦。
汉王专职律师认为这对汉王来说是个教训,因为“汉王没有申报发明专利,而只是申报了著作权专利,发明专利是保护实现方法的,远大于著作权专利保护力度”。
国外公司抢注中国商标的事件也屡见不鲜。1999年1月5日,中国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认定海信的“HiSense”为驰名商标,6天以后,博世-西门子家用电器集团以下简称博西在德国抢先注册了“HiSense”商标,并在后来开出了4000万欧元的商标交换价格。海信与博西的这场纠纷直到2005年3月才以和解的方式得到解决。
继海信、科龙、海尔等中国知名品牌遭遇商标纠纷之后,新科、康佳、德赛、上广电和步步高等知名家电品牌去年又曝出被俄罗斯一家名为“莫奥斯泊罗夫”的公司抢注的新闻。资料显示,这家俄罗斯公司自2002年起就开始在俄罗斯抢注中国家电企业的商标,并试图向这些企业出售以牟利。
有法律人士表示,在俄罗斯这个中国家电的新兴市场,消费者对中国品牌不太熟悉,在当地打官司难有胜算,其教训在于中国企业缺乏品牌保护意识,在开拓新兴市场时没有提前想到品牌注册的问题。
种种迹象表明,原来技术比较落后、价格比较低廉的中国产品已经缩小了与国外产品的差距,一部分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开始向中高端发展,与国外品牌的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有专家据此认为,品质提升意味着将面临激烈的知识产权竞争,中国企业要着手实现战略性转变,就要以自主知识产权来提高国际竞争力。
觉醒者的行动
在知识产权工作的先行中国企业中,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被认为是佼佼者之一。
“知识产权问题一直就是一个经济价值问题。”宝钢的有关负责人说,“其实,企业要做的就是有效地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和资本运作把它的价值体现出来。”
据介绍,宝钢关于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认识是:研究开发是出发点,知识产权是落脚点,知识产权水平是技术创新工作成效的客观反映。宝钢以知识产权为主线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决策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作出的。
为了做好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宝钢很早就设立了独立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并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专利管理办法、技术秘密管理办法、商标管理办法、技术贸易(转让)管理办法、技术输出贸易项目评估及奖励实施细则、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完备的管理制度。
“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不被他人侵犯,同时也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这是国际大趋势,也是我们的工作目标。”上述宝钢负责人说。
凭借《蓝猫淘气3000问》而一炮走红的三辰卡通集团在快速成长之初也受过侵权之苦:河北某企业注册饮料类中的“蓝猫”商标曾导致“蓝猫”饮料无法在全国推广,三辰集团在饮料领域的发展一度中断。
“知识产权在企业资本、市场竞争力、行业地位等方面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三辰集团的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把知识产权保护当作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来对待。”
循着这种思路,三辰集团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申请注册了400个商标,申请了数十种专利,对全部著作权作品都进行了登记,在企业内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三辰集团采取创新的概念,通过衍生版权和商标授权战略,把“蓝猫”卡通发展成为中国一大文化产业,公司也由一家不起眼的私营企业发展成为拥有10亿元资产的大型企业集团。
“三辰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为三辰集团的顺利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的觉醒还表现在对专利和商标申请注册的热情上。张勤在4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透露,去年中国的专利申请在连续5年平均年增长20%以上的基础上继续高速增长,同比增长达到34.6%;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同比增长明显高于国外,企业已成为国内专利职务申请的主力军。
张勤说,去年我国的商标注册申请量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各类商标申请总量达到83.8万件,与2004年相比增幅达10%,中国各类商标申请总量和商标注册申请量已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这是一个好的迹象。
企业仍需努力
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无疑与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相关。
上述宝钢负责人对此有自己的理解:“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活动绩效具有法定标定意义,其中专利是惟一具有国际比较意义的技术创新活动结果。”
资料显示,去年我国3种专利职务申请中来自企业的占80.2%,企业的发明专利职务申请同比增长48.7%,占国内发明专利职务申请的64.6%。有评论说,这一趋势表明中国企业正在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但另一组数据并不令人感到乐观。据统计,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大约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虽然我国外贸总额已居世界第3位,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仅占外贸总额的2%。
国家知识产权局今年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去年的3种专利授权中,最能代表一国科技发展水平的发明专利授权53305件,其中对国内申请授权20705件,占38.8%;截至去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累计授权发明专利238717件,其中国内为87365件,占36.6%。
有评论认为,从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国是国外企业实施专利布局的重点区域之一,由专利技术引发的企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面对这种格局,专家建议,中国企业应该尽可能多地申请专利,同时也可以结成专利联盟或通过交叉许可的方式与其他企业达成互不起诉的协议,以防范自身遭受相应的追诉。
观察家发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演进是当今跨国公司知识管理的标准模式,同时更多地表现为多寡头的专利联营。日立、松下、三菱电机、时代华纳、东芝、JVC六大技术开发商发表《DVD专利联合许可》联合声明宣称拥有DVD核心技术专利所有权的行为即是明证。
这项声明说,世界上所有从事DVD专利产品生产的厂商必须向其购买专利许可。按照相关收费标准计算,国内DVD生产厂家每生产1台DVD须缴纳专利费约17美元,而每一张DVD光碟的成本也将增加人民币0.7元。
一得一失,系于专利。
另一个鲜活的教材源于国内外企业在中药制造市场上的角逐。调查表明,许多国外公司正利用合作、收购、兼并等方式获得中国的中药知识产权,同时抢先在中国申请专利,禁止中国企业生产和销售,然后再通过侵权赔偿来打垮中国企业。
这项由天津药物研究院承担的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国内制药企业对申请专利热情并不高,而影响企业申请专利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国家打击侵权不力、企业维权成本太高、投入到产出的周期太长和投入风险大、专利产品不一定能成为核心竞争力产品因此对企业盈利影响较小。
可见,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国家的努力。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张平进一步强调,一个结构完整的法律文本、一套可以与国际最新、最高标准接轨的知识产权制度并不足以成为衡量一国知识产权制度有效实施的标准。他说,只有让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市场主体掌握、利用这一制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保护。
“目前的状况是在社会各个层面上都非常缺乏知识产权法律和管理人才,没有人才就无从谈应对。”张平在一篇题为《知识产权战略:中国人才的欠缺》的文章中说,“当务之急应当在国家战略高度上加快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制定人才对策,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