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研讨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王景川说,“我国多数行业和企业的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基本上依赖国外,缺乏能够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技术体系,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他提出:要“支持和鼓励以专利创业,依靠专利技术发展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只有从企业创业开始,积极采用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才能有效避免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针对上述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大学焊接新材料研究所所长、天津市三英焊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邦固教授。他的创业史给人以启迪。
上世纪80年代,一种新型的焊接材料——药芯焊丝在国际上开始应用。与此同时,天津大学的张文钺教授、陈邦固教授等专家学者注意到了药芯焊丝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并有计划地收集、整理了有关的国外技术资料。天津大学药芯焊丝课题组正式成立。今年,课题组研制出一条中试生产线,这标志着国产药芯焊丝已经突破了科学技术关。
为进一步将药芯焊丝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天津市科委的直接组织下,天津信托投资公司、天津科技发展投资公司和天津大学共同组建了天津市三英焊业有限责任公司,其发展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政府牵头、高科技和金融相结合。
10月,三英公司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药芯焊丝产品——SQJ501(E71T—1),并通过中国船级社认可,这是我国第一个通过船级社认可的药芯焊丝产品,从此宣告中国人不能生产高档船用药芯焊丝的状况成为历史。消息传到日本,当年,长期垄断中国药芯焊丝市场的日本产品不得不将价格从2200美元/吨下降到1900美元/吨。虽然当时三英公司产能有限,经营还未达到盈亏平衡,但民族品牌已经对进口产品起到抑制价格的作用,支持了我国造船工业的发展。
如今,三英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年产销额达8000万元,并以每年50%的速度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我国新型焊材领域民族产业的一面旗帜。现在,三英焊业又在规划更宏大的发展目标——再用10年将公司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达30亿元以上,以新型焊材为核心产品,包括焊材生产设备、各类焊机及其他机电一体化产品,集技、工、贸为一体的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
谈起企业的发展,三英焊业总经理陈邦固教授说:中国企业不能简单地克隆摩托罗拉、爱丽信、西门子,要有中国特色。这特色是什么?中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当今世界管理已经从传统的金字塔式转为扁平式的信息化管理。中国企业要发展,就要集世界工业、经济发展几百年之大成。任何的妄自菲薄或简单地抄袭国外模式最终都不会有好的结局。如果中国人不闯出一条自己的路来,没有对企业更深、更高层次的认识,我们就不会发展起来。
他介绍说:“我曾对韩国8家最大的焊材企业的产销量、品种做过统计,得到一个重要信息:在韩国,焊材企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是以民族企业为主,如果是合资公司则韩资一般占一半以上股份。在韩国这8家主要焊材厂商中,历史最长的是朝鲜线材,规模最大的是现代公司,效益最好的是ESAB,为此,ESAB已关闭了在荷兰的工厂。在合资企业韩国神钢中,韩资占60%,在ESAB韩资占50%。世界知名的美国林肯公司根本在韩国无市场。林肯公司25年前曾在韩设厂,但因经营不善最终关闭,近年其谋求收购现代90%的股份,最终没有实现。而对照中国企业,现在,焊机产业接近整体灭亡,虽然崛起了一些民营企业,但不足以支撑半壁江山。焊材行业整体上比焊机好一些,低档产品还是中国人自己控制,高档产品已由原来基本上由外国人控制转变为三英与一些台资企业占领60%的市场。如果不是依靠自主知识产权,我想,今天焊材的情形与焊机一样。”
陈邦固认为,招商引资并非说只要引进来就行,并不是引进来就是中国的了。一个国家必须有自己的基础工业,必须要有自己的创造。引进是手段,富国强民是目的。今天的世界,竞争的是知识产权,引进虽然可以繁荣一时,但命脉仍然掌握在人家手里。在没有的时候引进来总比没有好,但引进以后怎么做要看我们自己。国外厂商用品牌赚走了大部分利润,我们只是挣些辛苦钱,这样下去永远也跟不上人家。所以,中国的工业要发展必须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工业才行。他说,三英公司这几年之所以得到大的发展,关键是有了自主知识产权,三英的生产线全部是自己研制生产的。他的体会是:“真正想做大做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很重要。引进可以学到人家的先进技术,引进可以产生竞争,但关键还在于在竞争中如何能做得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