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日前召开的庆祝同仁堂创建335周年大会上,同仁堂集团董事长殷顺海向中外嘉宾公布了这样一组数字:2004年,同仁堂集团各项经济指标将再次刷新历史纪录——预计总资产将达60亿元、净资产超过4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6亿元。同仁堂用业绩为自己献上一份最好的生日礼物。恭贺之余,我们真的应该认真解读一下这间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曾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188年,造就了“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产品特色的同仁堂是如何打拼天下的?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是同仁堂的堂训,简单而质朴的话语贯穿了同仁堂335年的发展史,这间比美国历史还长107年的百年老店,经营过程中始终小心呵护着自己生命的金字招牌。
来不得半点马虎细节考验同仁堂。
同仁堂生产一种药叫“紫雪丹”,依史料记载,煎制“紫雪丹”古配方要求使用“金锅银铲”。在手工作坊时代,多数医家都明眼,对于如此苛刻的要求,即便在炮制过程中省了这道工序亦无人所知。但同仁堂人没有忘记祖先立下的堂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其创始人乐氏家族为制造“紫雪丹”曾经发动各房将金银首饰入锅与药同煮,好让金银元素充分发挥作用,从而确保古方“紫雪丹”药的质量佳话流传至今。在日后的经营中同仁堂人始终牢记“济世养生”、“诚实无欺”等天职。
记者手里有这样一份资料,讲的是一位老职工回忆自己在同仁堂工作时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
老职工说:同仁堂炒炙药材时,规定操作人员必须时刻守候在锅边,细心观察火候、用料情况,有一次他将料入锅后暂离开了一小会儿,谁知被老师傅发现,大发雷霆,“像你这样干,非砸锅不可。”从此以后的几十年里,这位员工再也不敢有丝毫马虎。
在同仁堂员工的心中,责任、良知像一双巨大的无形之手,不仅约束着员工凭天良干活,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而且培养出了日后同仁堂人的职业品质。
走进任何一家同仁堂药店,都不难发现同仁堂抓方的柜台分里外两层,两层柜台中间,是富有经验的老药师复核,在确认无误后才将药包好递给顾客,这种一张方倒两遍手的做法不正体现出现代同仁堂人的细致之处吗?
先谋势再谋利
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同仁堂的61家药店供应着北京市场近一半的药量,而每售出一付药,同仁堂就得赔2元钱,仅此一项就亏损600万元,但同仁堂不看一时、以义取利,用他们的话来说,“国家有难之际也是我们回报社会之时。”
曾几何时,由我国出口海外的中药在市场上败走麦城,原因很简单,药品中的农药残留物超标,仅牛黄清心丸这一传统中药中就存在铜、汞、铅、砷、锡、锑、铬、镉8种重金属。
同仁堂注意到了海外市场的反应,并抓住这一细节,2002年9月,宣布其麾下的两家上市公司分别在吉林、湖北、浙江等8省、在远离居民生活区与工业污染源的地方投资2397万元,按照国家GAP(中药材种植质量标准)开辟中药种植基地。同仁堂总经理梅群解释说,建立自己的药材基地是为了保证药的品质。同仁堂将向着绿色中药、生态中药的目标迈进,预计到2005年,同仁堂在主要原料供应实现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将成为中药材的生产商与供应商。
走出“胡同工厂”
老字号企业如果以为抱紧“百年老店”的招牌就能走好的话,那它一定要栽跟头。同仁堂也犯过这样的错误,那个时候“胡同工厂”制约了其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同仁堂集团贷款高达几个亿,欠银行利息数千万元,生产经营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同仁堂的全部净资产加起来只有5亿元,资金匮乏、机制不活等国企弊病充分暴露,企业经营受到严峻挑战。今后的棋怎么走?改革方案如何实施?同仁堂的领导班子经过仔细思考研究,选择了股份制改造之路。1997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交所上市,筹集资金2.3亿元,实现了体制和机制上的创新。同仁堂用筹集到的资金进行了生产基地的大规模建设和技术改造,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使市场品种短缺的被动局面得到很大缓解,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2000年,同仁堂进一步加大了资本运作的力度,从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分拆出1亿元资产组建了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同年10月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2.4亿港元,成为全国首家使用同一国有资产进行二次融资并在境外上市的公司,被证券界称为“同仁堂模式”。
资本的成功运作使同仁堂整体实力大增,之后两家上市公司在北京亦庄投资6亿元建设了极具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的生产基地,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一些多年来市场有需求但没有能力生产的品种也在有计划地逐步恢复,同仁堂全部工业走出了“胡同工厂”的制约,企业竞争力得到不断提高。在境外办工业的计划也在实施之中。
目前,两家上市公司发展态势良好。同仁堂股份公司已连续5年入选“中证亚商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并于2001、2002年连续排名第一,被公认为国内中药类上市公司的龙头股,始终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至2003年末,集团公司母体已累计从同仁堂股份公司分得红利3.59亿元,相当于初始投资2.3亿元的156%。同仁堂科技公司2003年入选标普创业板指数,是5家权重最大的公司之一。至2003年末,同仁堂股份公司已累计从同仁堂科技分得红利1.33亿元,相当于初始投资1亿元的133%。
布局新棋子
子公司上市时剥离下来的不良资产,对于集团母体来说一直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负,期间同仁堂用了2年的时间对集团所属各分支机构进行撤并改造,对不良资产进行清理、消化。截至2003年,集团公司已全部消化了潜亏和不良资产,所有子公司全部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实现盈利;集团本部也进行了改革,实现减员增效;母体不依靠两家上市子公司的回报仍可盈利,实力得到加强。
梅群对记者讲,面对今天的业绩,同仁堂不敢有丝毫怠慢。2001年同仁堂已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共同设计了未来10年发展战略,其目标是奋斗10年双加零。即以2001年为基数,到2011年总销售额和利润分别增长10倍,销售额达到300亿元,利润达到13亿元。目前,“1032工程”已全面启动,即在同仁堂集团整体框架下发展现代制药业、零售药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配套形成十大公司、二大基地、二个院、二个中心的产业布局,使同仁堂集团成为以现代中药为核心、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国际驰名的中医药集团,全面提升同仁堂现有的生产经营及管理水平,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