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毒事件”犹如一块巨石投向水面,一夜之间便在社会各界激起了巨大的震动和反响。面对突如其来的行业危机,国内奶粉企业该如何应对?究竟该怎样补上危机营销这一课?对此,中国品牌营销策划专家、深圳金必德品牌营销传媒集团总裁沈青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四记警钟
第一记警钟,敲给心存侥幸的食品企业家。
通过奶粉行业透析中国食品行业的现状,不难发现,中国数以千万计的食品企业可谓鱼龙混杂。由于资金门槛低,使得技术含量少、管理混乱、素质低下的企业多如牛毛,伪劣食品纷纷流向市场,给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俗话说:“病从口入。”食品行业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可谓人命关天。因此,食品企业更应大力提倡以人为本,把消费者由衷地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试问,有谁愿意让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吃到自己粗制滥造、甚至是掺杂弄假的食品呢?
而弄虚作假的结果,只能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阜阳奶粉事件”一经曝光,迅速造成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态势,国内奶粉的销量大幅度下挫,一些国内优秀的奶粉企业也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说“五一”黄金周以前国内游客到香港是买金银首饰,现在则成了到香港买国外奶粉。为此,雀巢等国外奶粉“大鳄”趁势长驱直入,国内奶粉企业被迫将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大好局面拱手让出。
第二记警钟,敲给推诿失职的政府监管部门。
阜阳劣质奶粉引发的“大头娃娃”事件实际上已经发生了一年多,由于某些政府部门反应迟钝、麻木不仁、危机意识薄弱,和相关质检部门、卫生防疫部门互相扯皮的渎职态度使得少数造假者更为明目张胆、变本加厉,终于酿成了100多位婴儿营养不良事件的发生,“劣质夺命奶粉”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恶果。不客气地说,在“阜阳奶粉事件”中,不负责任的某些政府官员和有关部门难辞其咎!
第三记警钟,敲给导致造假成本低廉的法制环境。
试想,如果对每一个弄假者都能课以重罚、让他们倾家荡产;对每一个酿成事故的直接责任人都惩以重刑,让他们心惊胆战;对每一个渎职的政府官员都能摘掉乌纱并绳之以法,导致身败名裂。那么,在高额的投机成本面前,很多人是不敢屡屡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的。
第四记警钟,敲给疏于防范的消费者。
消费者一定要有很强的维权意识,一旦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一定要勇于向政府质检部门、媒体举报,对造假者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局面。决不能抱着“各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心理,如果造假者因为消费者的姑息而日益猖狂,那么,下一个受害者就会是你自己!
四大对策
建立危机预警系统。
国内奶粉行业乃至整个食品行业,都应当树立品牌的危机意识,应与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策划、咨询等外脑公司合作,建立全天候的危机预警系统,对市场进行周密的监控,及时追踪危机事件的苗头,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像当年的“三株口服液”一样,面对质量事件而导致的信任危机手足无措,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销售额就从80亿元惨跌到1亿元,从此一蹶不振。
主动出击,使消费者对产品和企业重建信心。
一方面要走出去,像三鹿、南山等优秀企业那样,要开展危机公关,主动开口讲话,用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值得信赖的品牌重塑消费者的信心,让消费者放心购买。
另一方面要请进来,让消费者代表深入企业内部,参观生产线、制造工艺和质检过程,让消费者眼见为实、放心消费。
通过权威部门的质量普查,给消费者提供指南针。
国家有关技术监督部门、质检部门应当对全国奶粉企业进行全面细致的普查,特别是要加强对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等盲点地区的监管力度,不让悲剧发生在制度监管之外。与此同时,面向大众公布优质奶粉企业和优质品牌,树立国内企业形象,给消费者提供选择的依据,引导消费者。
巧借媒体力量,进行良性引导,呼唤建立“良心工程”。
媒体对社会舆论的走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进一步强调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呼吁媒体既要客观真实地报道“阜阳奶粉事件”,又要宣传国内奶粉质量普遍过硬的主流趋势,呼唤全行业建立职业道德和良心工程,不能“泼掉脏水,也泼掉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