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全人类食物、水和健康的保障”。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预言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分成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和生物经济四个阶段,此言似乎有所应验。人类基因计划的进展使世界各国纷纷加快生物技术产业化的步伐。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在中国已经逐渐形成了生物产业、生物经济。而且生物企业成为目前最赚钱的企业之一已是不争的事实。专家预测,生物经济将在21世纪超过信息网络经济。然而在未来这个生物经济时代里,生物的多样性决定着生物产业的发展。
据了解,2001年末,全球生物技术公司已超过3600家,其中美国为1610家,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发费用达到400亿美元;欧盟研发费用总量中18%用于生物技术领域,总投入达175亿欧元,并计划用10年的时间超过美国;日本提出了生物立国的方针,以避免错过信息经济发展时机的失误重犯。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2002年发放了7亿多美元的创新科技基金,也将生物技术列为研发支持的第一位,香港股市已成为两岸三地2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的募资地,总募集资金额达100亿港元。我国台湾地区2002年初宣布5年内投资50亿美元发展生物技术。有两个统计数字是惊人的,一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已经接近30%;二是全球有关生物技术的论文和专利的数量已经占到总量的30%,其含义不言自明。以生物技术药品为例,2001年全球销售总额已突破300亿美元,为1997年的234%。
生物经济是包括生物体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加工、分配、应用在内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发展基础上的经济,这是一个庞大的领域,可以说一个基因就可以造就一个产业。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进口大国之一。生物多样性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外来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传统知识保护、生物遗传资源等各领域,生物多样性已涉及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农业、林业、医药业等领域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保证了中国在未来生物经济时代的大国地位。就像今天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煤、电、石油等能源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而生物经济时代,缺乏生物多样性,也将直接关系到生物经济的发展。像螺旋藻这种产于我国云南的植物物种,从人们发现它具有增强免疫、抗肿瘤等功效后,螺旋藻产业迅速发展起来。现在如果你去药店,琳琅满目的螺旋藻品牌不下十来种。但如果我们没有这个物种,这个产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如果没有杂交前的物种,也不能有现在令世界瞩目的高产水稻。我们已经看到,生物技术用新医药和诊断试验为保健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转基因作物和家畜改变了农业;现在将改造工业。
我国生物技术总体上处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生物制药行业中品种少且重复建设多,而且大部分品种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反映出我国企业不重视生物技术的现象,这与我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在基因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是不相称的。尽管如此,我国近10年生物医药一直以20%的速度增长,业内人士预计,到2005年产值可突破100亿元,我国必定加快生物经济发展已为时不远。
据了解,我国从1999年开始连续4年组织实施生物技术产业化专项研究,国家安排奖金近20亿元,吸引社会资金投资140亿元左右,支持了140多项生物与新医药领域。我国的生物制药业起始于1995年,至今规模还不大,目前我国注册的涉及基因工程技术的企业不到百家,其中申报基因工程药物并登记立项的60家左右,已取得生产基因工程药物试产或生产批文的为48家,1999年销售额过亿元的有4家,至2001年底涉足生物制药的上市公司有30余家。
为了生物经济在全球正常发展起来,全球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已有10年,履约工作正朝着全面深入的方向发展。目前,《生物多样性公约》已有199个缔约国,是批准国家最多的环境公约之一,也是自1992年环发大会以来进展较快的国际环境公约。该公约生效已有10年,公约不仅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而且已扩展到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环境与贸易、遗传资源保护与惠益分享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众多领域,许多焦点问题非常复杂。
多年来,中国对履行《公约》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围绕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和公平分享其惠益的公约三大目标,积极开展一系列国际、国内履约活动,成立了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外交、科技、计划、财政、建设、教育、农业、建设、林业、海洋、中科院等20个部门参加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制定并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保护纲要》《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有关部门还制定了林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多样性、湿地生物多样性、生物种质资源、大熊猫迁地保护等专项保护行动计划,使一些重要部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之中。
中国加强了立法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法律制度日趋完善。实行“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加强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重视科学研究和监测,强化公众宣传教育和培训,有效地保护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应告诫企业,在开发利用生物及生物技术的同时,别忘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使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地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