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目前面临的外部法治环境,倾听企业和企业家的呼声,反映他们对中国企业联合会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工作委员会(简称维权工委)工作的评价和建议,维权工委于2002年7月至8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维权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向国内各种所有制企业发出维权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回收率39.2%。从本次问卷的回收情况来看,样本企业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够客观地反映目前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总体维权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企业和企业家面临的法治环境从总体上讲还不完善,仍存在一些侵害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情况,特别是企业家人身权利受侵害还在一定程度存在;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和不合理摊派较为严重,企业的经营决策权落实较差;企业家的法律意识已得到加强,多数企业设立了法律顾问;企业家认为维权机构十分重要,希望给予企业更多的法律援助;企业家认为入世后法律问题会增加,希望有关机构加强入世后与国际接轨方面的培训。
企业面临的外部法治环境
1、生产经营法治环境亟须进一步改善。尽管我国的法治环境在近几年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仍存在许多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严重地阻碍了企业法治环境的改善。调查结果表明,70%的企业家认为目前我国企业生产经营的法治环境一般,28%的企业家认为不好,仅有2%的企业家认为好 。
2、对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已大为改善,但对经营者人身权利侵害仍然存在。调查结果表明,52%的企业家认为企业权益很少受到侵害,47%的企业家认为企业权益受侵害的情况一般,1%的企业家认为企业权益受侵害的情况较多。在被调查的企业中,65%的企业家认为企业经营者人身权益一般不会受到侵害,2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人身权益没有受到侵害,1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人身权益受到严重侵害。以上调查数据表明,尽管我国企业经营者的人身权利有88%没有受到侵害,但人身权利是一个人的最基本权利,况且企业经营者中仍有1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人身权益受到严重侵害,这是难以接受的,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3、来自上级部门的侵权表现为行政干预和不合理摊派。当被问及“您认为来自上级部门的侵权行为侵犯的是哪些方面权益”时,88%的企业认为主要是不合理摊派,59%的企业认为是经营权,47%的企业认为是财产权。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大多数认为是企业的经营权,个体、私营企业多数认为是不合理摊派。
4、对企业经营权的侵害主要表现在经营决策权、用工自主权等方面。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83%的企业认为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易受侵害的是生产经营决策权,38%的企业认为经营自主权易受侵害的是自主用工权,35%的企业认为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易受侵害的是工资、奖金分配权, 20%的企业认为企业经营自主权易受侵害的是物资采购权,18%的企业认为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易受侵害的是产品销售权,26%的企业认为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易受侵害的是其他权利。
5、来自社会方面的侵权行为主要表现为不正当竞争、假冒伪劣产品等。调查结果表示,73%的企业认为来自社会的侵权行为是行业间的不正当竞争,70%的企业认为来自社会的侵权行为是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 47%的企业认为来自社会的侵权行为是侵犯知识产权。
6、加入WTO以后,企业遇到的法律问题会增加。调查结果显示,94%的企业家认为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会增多,6%的企业家认为遇到的法律问题会减少。
企业家的法律意识
1、企业家的法律意识已得到了加强,多数企业设立法律顾问。调查结果表明,用法律武器来维护企业及企业家合法权益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参与调查的企业中,有85%的企业设有常年法律顾问,10%的企业正在考虑设立法律顾问,没有设立法律顾问的企业只占5%。
2、企业家希望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或法规,从源头上保护自身权益。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企业认为有必要制定保护企业及企业家利益的法律或法规,当被问到“国家是否有必要制定企业与企业家权益保护法或条例”时,98%的企业认为“有必要”,1%的企业认为没必要,1%的企业认为无所谓。
3、在企业权益受侵害时,大多数企业和企业家采取法律或行政手段来解决。从调查情况来看,当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73%的企业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26%的企业选择向上级主管部门或政府部门申诉解决,16%的企业选择请各级维权机构协助解决,2%的企业选择向有关媒体反映,1%的企业选择忍气吞声。当问到“企业对不正当竞争行为采取的手段”时,53%的企业认为应采取法律手段,46%的企业认为应提高竞争力,4%的企业认为应加强自我保护。
4、企业家提高维权意识的途径。调查显示,88%的企业家希望通过加强自身学习的方式来提高和加强企业和企业家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79%的企业家希望通过参加有关培训来提高和加强企业和企业家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56%的企业家希望通过媒体广泛宣传的方式来提高和加强企业和企业家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
5、企业愿意积极配合调查权益受侵害情况。调查表明,当有关部门或媒体对企业或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进行调查或采访时,89%的企业和企业家认为会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9%的企业和企业家会采取消极应对的态度,2%的企业会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