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在柏林,围绕“有着极少表皮的超高层建筑”的DRX (Design Research Exchange设计研究交流)主题,由全球知名的海茵建筑事务所组成了一个20-30人的多元化团队,成员均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国际顶尖机构...
——DRX之海茵中国学院
在柏林,围绕“有着极少表皮的超高层建筑”的DRX (Design Research Exchange设计研究交流)主题,由全球知名的海茵建筑事务所组成了一个20-30人的多元化团队,成员均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国际顶尖机构,人员结构一半由数学家、环境学家、生物学家、神经学家组成,专家们与建筑系学生在一起,进行为期八周的工作,合作完成一件关于“有着极少表皮的超高层建筑”的作品。活动抛出的命题,是建一座500米高的塔楼,排除其他干扰,怎样在合理的结构条件下,做到最小的表皮面积。因为建筑外立面是一座塔楼除结构之外,最昂贵的部分,能将表皮面积做到最小,无疑是节省资源的有效手段。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高层建筑数量位居世界之首。海茵建筑的中国区负责人孙伟坦言:“2012年DRX项目在德国实施时,专家们很感兴趣,我们就有了近乎疯狂的设想,如果将这一结果放在北京或者上海,也许真的会被建造起来。于是就希望在中国用类似的形式也做一期 DRX,想告诉人们,在中国也可以做这种设计。但事实发现我们不能,国内与国外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在软件运用上,国内的学生对软件有些过度依赖,甚至有些急于求成。软件的确会帮助建筑师做更好的设计,但既然工具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或许在学习期间,掌握软件应用的同时懂得在慢中求进才是明智之举。”从孙伟的话语中不难发现对国内建筑的反思和些许的无奈。
值得一提的是,DRX是一项纯理论的研究,所研究出的塔楼形状,在目前还没有建成的可能,也许在20年或者50年以后能够实现。而这也恰恰是该项目令中国建筑界的深思之处。站在建筑事务所引领者的角度上,孙伟说:“如果在今天,不去做建筑未来形态的研究与设计,只能一直跟在队伍的后面,永远没有办法走在前面,更不消说话语权。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是比较精深的建筑领域,建筑师们希望能够在这一领域有所钻研,让建筑拥有最高的高度,最快的电梯,最好的结构,最轻的幕墙等等建筑之最,所以这样的研究就很有必要,而且要做比其他人更好的东西。”作为在国内外建筑设计之间的穿梭者,孙伟指出了国内外在项目运作上的不同,在国内,多种要求与速度的确会很快地适应市场,但是建筑的长久性有待检验。在国外,也许一个项目会做上十年,甚至其中有五年的时间只做了很多很理想化的研究,但不会有人催促,建筑师也不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能够踏实专一地做设计。孟加拉国家议会大厦是建筑师路易斯康最后的一个项目,这座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历时23年,在1983年落成之时,距离建筑师过世已时隔九年,一座建筑能够历时23年才被建成,在中国,恐怕只存在于《营造法式》和历史传记里。而这一点,也是在中国举办DRX之“海茵中国学院” 活动的原因之一。
2013年9月13日,由德国海茵建筑北京公司发起,联合荷兰Objekt中文版《境》杂志、飞迈传播,以及法国尚飞(Somfy)与荷兰飞利浦照明(PHILIPS)联合举办的海茵中国学院(HENN CHINA ACADEMY), 以工作营的形式拉开序幕,并登陆北京国际设计周。这一伴随着工作营式的研究、创作,以及论坛和展示于一体的学术活动,正是起源于海茵建筑在德国发起的DRX (Design Research Exchange) 项目,以推进新想法及为学术研究创造空间为目标,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年轻建筑师与建筑系学生聚集起来,就共同感兴趣的与建筑有关的课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为时五天的工作营围绕“超高层建筑参数化设计”和“设计为民生”的命题,探讨超高层建筑参数化设计的思想与发展并将其延展到震后地区特殊环境的房屋设计中。来自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以及中央美院建筑学院的学生们参与了工作营的研究与创作。整个工作营同时伴随每晚 “超高层参数化设计”的专题讲座:来自tSynsth工作室主持设计师Chie Fuyuki从表皮、整体规划、单体设计等不同角度和规模阐释“输入与输出:运算化设计”的逻辑与过程;来自C office的主持建筑师刘延川以实践经验分享“将复杂简单化,将艺术理想化”的设计思想;BIM方面的专家刘洋从阐释建筑的全息模型出发,提出建筑设计一定要有预测性;来自成都基准方中建筑事务所北京公司的主持建筑师罗经,深入透视不同尺度下的材料系统;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aha Hadid)的建筑师Christoph Klemmt, 以“运算设计”为题,从一个小装置与光进行互动的研究,延伸到大型项目的参数化设计应用。为活动提供技术顾问支持和指导的法国尚飞公司与荷兰飞利浦照明公司代表,分别从自然光与人工照明的创新理念和有意义的技术解决方案方面,针对高层建筑的采光遮阳与人工照明系统进行了详细阐述及技术指导。两家技术合作方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即高层建筑的设计需要综合考量,需要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将建筑遮阳与人工照明合理划入设计范畴,认为对细节系统的正确对待和适度运用,不仅有利于高层建筑的最后呈现效果,更在节能低碳上有助于实现环保绿色与可持续发展。
DRX之“海茵中国学院”项目,可以说是一次唤醒,用一种对建筑负责的态度,做一项影响未来的行动。海茵建筑将DRX引入中国,不仅将对建筑未来预测性的研究展现在中国年轻一代建筑师面前,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打开了更广的视角,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一具有前瞻性的创作项目也向我们昭示出:建筑从来不是单一的学科,一招制敌在虚幻的武侠世界里也不曾当过赢家,所谓的吸星大法也都是向外借力以壮大自我。在整个欧洲被文艺复兴复苏时,一个作家或艺术家可能会集法学家、社会学家、数学家、医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等等多重身份于一身,他们往往对其他的学科领域有着浓厚的好奇与兴趣,也乐于结合多领域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所创作出的作品几乎能够包罗整个社会学科,这也是那些传世作品惊艳时代的原因之一。海茵建筑很长时间以来,同神经学家在一起工作,研究人脑对周边环境的认知,捕捉大脑在环境变化与刺激时对事物的反应与行为动作。同时将这种研究的结果运用到建筑的设计上,从侧面影响建筑存在的实际效果。曾有人说,如果作家只关注自我,则是社会的悲哀。对于建筑师,亦然。自然的法则里没有一条指出孤立存在的个体可以生存强大。作为环境的组成,建筑不可能做到一木成林的蔚然景象,只有与多领域多专业相互联合,整合各领域的知识加以利用,才是优秀建筑能够建造的基础。所谓的用知识做设计,是一种态度,一种包容,一种对建筑、环境与人的尊重。也许对建筑师而言,与其困在自己的王国里作茧自缚,倒不如扔掉锈钝的光环破茧成蝶,与其自诩不凡,不如欲火涅槃。
人们很难说一个动作对未来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一定会在未来产生结果。细数欧洲从设计到建造完成,历经几百年的经典建筑,能够经历无数建筑师、设计师、工匠之手而保留设计原貌,显然不是设计师们的一时兴起,前人如何为后人的设计留有空间,后人又如何尊重前人的设计进而接棒,这其中所传达的不仅仅是某一位建筑师的前卫思想或者哪一位建造师的精湛技艺,更多的是多领域力量共同协作的知识网格,以及对建筑所担负的责任。这恰恰是中国的建筑师需要恶补的重要课程。作为本土建筑师,孙伟在海茵中国报告论坛上道出心声:“为什么一定要把DRX带入中国?如果在中国不做这样的研究,永远无法改善现状;如果不做这样的研究,就没有办法真正插入超高层;如果这样研究只放在发达国家去做,中国永远无法在当代的建筑里赶上别人。”或许,这正是海茵中国学院举办的意义所在。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